农田管理对土壤碳储量的影响及模拟研究

来源 :中国农业科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simao_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壤碳库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碳收支中占主导地位。农田土壤长期受到人类干预,与自然土壤相比,其与大气之间的碳交换强度很大,如大规模翻耕造成了土壤有机碳(SOC)大量损失,增加了释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CO2)量。然而,近年来,随着免耕技术的逐步推广、秸秆还田面积的增加,以及施肥、灌溉等农田管理措施的广泛应用,农田土壤有机碳储量有所回升。本文通过收集大量长期定位试验数据和DNDC模型模拟两种方法,分析和估算各种农田管理措施对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并得出以下结论:1.施有机肥、配施、秸秆还田和免耕四种农田管理措施中,分别有98%、97%、95%、92%的试验表明土壤有机碳不断增加,免耕的年增长率主要在0~8%,其它措施主要维持在0~4%之间。施化肥仅有74%的试验中土壤有机碳增加且增加量较低。利用Meta方法分析了五种管理措施的农田土壤有机碳增加量分别为0.832tC·ha-1·a-(10.707~0.957tC·ha-1·a-1)(配施)、0.728tC·ha-1·a-(10.493~0.963tC·ha-1·a-1)(免耕)、0.613tC·ha-1·a-(10.517~0.708tC·ha-1·a-1)(施有机肥)、0.542tC·ha-1·a-1(0.468~0.617tC·ha-1·a-1)(秸秆还田)、0.155tC·ha-1·a-1(0.127~0.183tC·ha-1·a-1)(施化肥)。2.黄淮海区在配施作用下SOC含量增加最大,为1.20tC·ha-1·a-1;长江上中游区对施化肥和免耕措施的响应最大,SOC分别以0.23tC·ha-1·a-1和3.26tC·ha-1·a-1的速率增加;西南区则在施有机肥和秸秆还田两种管理措施下SOC增加最快,分别增加1.39 tC·ha-1·a-1和0.89tC·ha-1·a-1。在东北区,各种管理措施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均不明显,施有机肥、配施、秸秆还田和免耕使SOC有少量的增加,而长期施化肥反而下降,增加量为-0.06tC·ha-1·a-1。从全国来看,农田土壤有机碳的增长率与IPCC农田管理因子有很强的一致性。3.秸秆还田、免耕和施有机肥条件下水田土壤有机碳的年增加量明显高于旱地,而施化肥和化肥有机肥配施作用下则相反,但差别不大。土壤类型也影响碳的吸收和转化。施化肥、施有机肥、配施和秸秆还田四种管理措施下,红壤、水稻土和潮土有机碳增加的较快,而黑土、棕壤和灌漠土三种土壤类型土壤有机碳的年增加量值相对较低。4.合理的农田管理措施能使土壤碳储量增加,增加趋势呈现出一定的规律。将长期定位试验按试验时间长短分为3~5年、6~10年、11~15年、16~20年以及20年以上五组,各时段土壤有机碳的年增加量的平均值随试验年限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土壤有机碳的变化量与试验站点初始值呈负相关关系,除免耕外,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五种管理措施中免耕、配施和秸秆还田的固碳潜力较大。5. DNDC模拟结果表明,配施和施有机肥的固碳效果最明显,20年平均固碳量均为1.78tC·ha-1·a-1。其次是免耕,为0.71tC·ha-1·a-1。秸秆还田略低,为0.47tC·ha-1·a-1。施化肥的固碳效果最差,仅固定0.09tC·ha-1·a-1。模型模拟出的不同管理措施下农田土壤固碳效应与文献结果基本一致。
其他文献
本研究利用本课题组自行研制的闪电大容量多通道信号采集系统采集到的上海滨海地区2004年8月22日的观测资料,分析云闪放电过程的放电特征,揭示云闪放电的地面电场慢变化特征,澄
陆地生态系统是O3重要的汇,且能影响近地层O3的收支平衡。O3对植物有毒害效应,植物通过气孔吸收O3而造成自身机能的损害,而O3难于被降水冲刷,主要通过干沉降方式沉降到农田生态系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其动力和热力作用均对我国气候产生重要影响,印度洋则是印度季风的发源地和的水汽主要源地。研究高原和印度洋的热状况及其耦合关系对全面了解我
本文第一部分为研究雨凇雾凇形成机理,先分析了贵州省1990年和1991年的雨凇雾凇历史资料,重点以分析贵州冬季雨凇雾凇多发期的月平均温度和雨凇雾凇出现时雾微物理特征为主。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