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罗哌卡因(Ropivacaine,Rop)、丁卡因注入幼兔蛛网膜下腔后对脊髓、脊神经的毒性作用,局麻药致幼兔脊髓、脊神经毒性损伤后细胞凋亡现象及其可能机制。
方法:日本大耳白幼兔120只,随机分为0.25%、O.5%、0.75%三种浓度Rop组(Ro.25组、R0.5组、Ro.75组),0.9%生理盐水阴性对照组(S组)和2%丁卡因阳性对照组(T组)五个大组,每组24只。五组又分别随机分为3h组、6h组、7d组三小组,共15个小组,每组8只。所有幼兔行左总颈动脉穿刺置管后监测血流动力学变化。利用鞘内给药技术,于L6,7穿刺后,20秒内注入不同浓度Rop,生理盐水或2%丁卡因各0.2ml。注药开始同期观察幼兔的双后肢运动功能变化。分别于注药后3h、6h、7d三个时相点处死幼兔,取L5,6段脊髓,应用透射电镜,HE染色观察神经细胞的形态学变化。使用TUNEL法镜下观察凋亡阳性标记的细胞数,统计凋亡指数(apoptosisindex,AI)。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三个时相点脊髓神经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ax、Bcb2)的表达情况。
结果:各组给药前后的平均动脉压(MAP)均>60mmHg,各组MAP在给药前后及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鞘内给药后,Rop组(R0.25组、R0.5组、R0.75组)兔子双后肢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阻滞,给药后3h,所有Rop组幼兔的运动功能均已完全恢复正常。Rop浓度与兔运动阻滞显效时间和运动阻滞持续时间成线性关系,随着Rop浓度的升高,显效时间缩短,持续时间延长。T组则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双后肢运动功能障碍,与S组和各个Rop组相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T组AI明显增高,与S组和各个Rop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S组比较,R0.25组、R0.5组、R0.75组bax、bcl-2的阳性细胞光密度值均无明显差异(P>0.05),T组的阳性细胞光密度值较高,与S组和各个Rop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1.≤0.75%Rop不会造成幼兔脊髓、脊神经毒性损伤,可安全地用于幼兔蛛网膜下腔阻滞。
2.幼兔丁卡因脊髓、脊神经毒性损伤后存在细胞凋亡现象。凋亡相关基因bax和bcl-2可能参与了丁卡因致脊髓、脊神经毒性损伤的发生和发展。凋亡的出现为揭示丁卡因脊髓、脊神经毒性的作用机制提供了实验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