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酚类物质肝毒性体外预测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ny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食品中的多酚类化合物具有抗炎、抗氧化等生物活性,一直以来被认为是有益于人类健康的食物成分。然而,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食品中的某些多酚类物质可能具有潜在肝毒性。食品及药物引发的肝损伤是多种肝脏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需对可能引发肝脏损伤的未知毒性物质进行快速、有效地预警。本研究选用16种多酚类化合物,在大鼠肝上皮样细胞系Clone-9和大鼠肝癌细胞系MH1C1中检测细胞内活性氧的含量、线粒体膜电位、细胞内 DNA含量、细胞内ATP含量和细胞LDH释放量五项肝毒性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多酚类物质的肝毒性进行评估,建立多酚类化合物肝毒性预测的数学模型,提出无/低、中、高等肝毒性的肝毒性等级划分范围。在此基础上,采用大鼠原代肝细胞对所建模型进行验证,将大鼠原代肝细胞中的实验数据分别代入Clone-9和MH1C1细胞系中的肝毒性预测模型,所选16种多酚类化合物分别有14种和13种化合物在细胞系和原代肝细胞中的肝毒性分析结果一致,表明肝细胞系可有效反映原代肝细胞中的肝毒性特征。此外,另选用6种多酚类化合物和6种富含多酚的植物提取物对所建肝毒性预测模型进行检验,其在肝毒性预测模型中的肝毒性等级判定与文献有关报道相符,表明所建立预测模型对多酚类物质及富含多酚的植物提取物进行肝毒性预警的有效性。综上所述,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在Clone-9和MH1C1细胞系中建立的肝毒性预测模型能够较为有效地预测食品中多酚类化合物的肝毒活性,并且具有快速、简便、经济的特点。研究成果为建立以体外肝细胞系及数学分析为基础的食品中未知毒物肝毒性预测模型提供了依据,对未知毒物早期检测、食品加工中潜在有毒有害物质的预防调控等主动防御技术的发展具有科学意义及应用价值。
其他文献
酒店行业作为现代经济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发展迅速,行业内部的竞争也十分激烈。企业必须加强对如何发挥预算管理在酒店集团的作用的探讨,以此促进自身的发展。本文首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高血压病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流行病之一,现代研究表明,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的活性是治疗高血压的重要途径。ACE抑制肽以其天然、无毒副作用的降压功效,成为近年来高血压
奥氏体不锈钢屈强比低,具有良好的塑性、韧性,常用于制造低温压力容器。应变强化技术可充分利用材料的塑性,提高其屈服强度。与常规设计方法相比,采用应变强化技术设计低温容器内容器,可减小容器设计壁厚,减轻容器重量,降低重容比,减少容器制造与运输过程中的能耗,实现低温容器的绿色制造。应变强化奥氏体不锈钢低温容器在成形和强化过程中会发生塑性变形,过量的塑性变形会导致容器的性能难以满足相关制造和检测标准的要求
紫薯(Ipomoea batatas(L.) Lam)为旋花科番薯属,其富含低聚糖、膳食纤维、矿物质、多种维生素、多酚等,具有抗癌、降血压、保肝等生理功能。本文以紫薯为原料,运用响应面法优化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