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食品中的多酚类化合物具有抗炎、抗氧化等生物活性,一直以来被认为是有益于人类健康的食物成分。然而,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食品中的某些多酚类物质可能具有潜在肝毒性。食品及药物引发的肝损伤是多种肝脏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需对可能引发肝脏损伤的未知毒性物质进行快速、有效地预警。本研究选用16种多酚类化合物,在大鼠肝上皮样细胞系Clone-9和大鼠肝癌细胞系MH1C1中检测细胞内活性氧的含量、线粒体膜电位、细胞内 DNA含量、细胞内ATP含量和细胞LDH释放量五项肝毒性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多酚类物质的肝毒性进行评估,建立多酚类化合物肝毒性预测的数学模型,提出无/低、中、高等肝毒性的肝毒性等级划分范围。在此基础上,采用大鼠原代肝细胞对所建模型进行验证,将大鼠原代肝细胞中的实验数据分别代入Clone-9和MH1C1细胞系中的肝毒性预测模型,所选16种多酚类化合物分别有14种和13种化合物在细胞系和原代肝细胞中的肝毒性分析结果一致,表明肝细胞系可有效反映原代肝细胞中的肝毒性特征。此外,另选用6种多酚类化合物和6种富含多酚的植物提取物对所建肝毒性预测模型进行检验,其在肝毒性预测模型中的肝毒性等级判定与文献有关报道相符,表明所建立预测模型对多酚类物质及富含多酚的植物提取物进行肝毒性预警的有效性。综上所述,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在Clone-9和MH1C1细胞系中建立的肝毒性预测模型能够较为有效地预测食品中多酚类化合物的肝毒活性,并且具有快速、简便、经济的特点。研究成果为建立以体外肝细胞系及数学分析为基础的食品中未知毒物肝毒性预测模型提供了依据,对未知毒物早期检测、食品加工中潜在有毒有害物质的预防调控等主动防御技术的发展具有科学意义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