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不可再生的重要资源。近几十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建设用地的需求逐年增长,而与此同时,我国土地利用方式却较为粗放,利用效益较为低下,城镇建设用地规模过度扩张,城乡土地利用结构不尽合理,使得土地供需矛盾越来越尖锐,成为未来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制约瓶颈。因此,如何在土地资源供给有限的条件下,守住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缓解建设用地供需矛盾,协调耕地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促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统筹城乡发展,已成为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的问题。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以下简称“挂钩”)政策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的。本文从挂钩工作实例入手,总结目前全国开展挂钩试点工作中所提出的典型模式,以汉中市作为研究区,分析其挂钩潜力,最后选取适合不同潜力区的挂钩模式。本文共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概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以及研究内容,然后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综述国内外城乡用地关系研究以及国内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研究,分析挂钩的相关理论,然后详细阐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具体内涵。第二部分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模式研究。首先阐述挂钩模式的概念,结合实例,从挂钩所涉及的核心环节:农村建设用地整治、资金平衡、周转指标,总结全国挂钩试点工作采用的典型模式。第三部分为汉中市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现状分析。根据汉中市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情况,分析其实施挂钩的必要性,并对农户参与挂钩的意愿进行调查,为论文下一部分的模式选择作铺垫。第四部分为汉中市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模式选择。首先明确模式选择的原则,然后根据汉中市各区县的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潜力及城镇建设用地需求量综合分析其挂钩潜力,根据潜力分析结果选择适合汉中市各潜力区的挂钩模式,并分析其挂钩模式实施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第五部分为结论。对本文的研究内容进行梳理和总结,提出本文需完善之处及对其进一步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