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隐与外显方式的社会比较对自我评价影响效应的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yang5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比较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日常社会现象,在人们的日常社会生活中无处不在。人们从事的社会比较不仅十分频繁,甚至几乎成为一种对周围环境的自然反应。社会比较是指把自己的观点和能力与他人进行比较。Festinger提出的社会比较理论提到,当人们对自己的处境感到不确定,但情境中又缺乏客观的评价标准时,为了降低这种不确定感,人们会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满足对自我评价的需求。社会比较也可以被看作是一个过程,遭遇比较信息,做分析,然后得出结论。个人对自己的评价结论可能是有误的,并不一定是客观真实的,这些结论会影响人的情感、认知、行为受影响,形成社会比较的效果。根据比较对象相较自己情况的好坏,与比自己在某方面优秀的人比较是上行比较,与在某方面不如自己的人比较是下行比较。上行比较和下行比较可以产生不同的结果,具体来说,上行比较可以让你感到自己在某方面不如别人,也可以让你觉得自己可以比现在的状况更好,下行比较可以让你觉得自己在某方面要优于比人,但也可能让你警惕,自己的状况可能变得更糟。当对自己的评价趋近于比较对象,当面对比自己的状况更好或更糟的对象时,产生向他们靠拢的自我评价,是同化效应。比如,面对一个好教师,可以激发出其他教师对自己能力的更高评价,癌症患者得知另一个患者的治疗不佳时,会觉得精神萎靡不振。当对自己的评价远离比较对象时,是对比效应。有研究发现,应聘者看到另一个着装十分得体,有竞争力的对手时,自尊测量的结果是下降的,而当他面对另一个穿着邋遢的对手时,自尊测量的结果是上升的;女大学生在看到一个十分有魅力的同性照片之后,会觉得自己的魅力下降。在以往的研究中,人们归结了诸如比较者自身的确定性,自尊高低,比较对象水平的可达到性,比较者与比较对象的相似性等因素来解释比较结果之间的差异,但很少有研究关注比较方式的差别可能引发的不同。比较方式可以分为内隐和外显两种。外显的比较方式中会直接出现比较指令,要求在某方面与他人比较,比如,你的工资比你的同事要高吗?内隐的比较方式不直接要求比较,比较对象来自于头脑或仅仅是接触到比较对象信息,比如,你同事的工资单无意中被错放到你的邮箱里时,虽然没有外部指令让你比较,但你很容易注意到你们之间的工资差别。现有的一个研究发现,不同的比较方式对自我评价结果的影响不同。研究社会比较方式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各种研究结果之间的差别。本研究采用被试间两因素实验设计,测试了大学生在内隐和外显两种比较方式下,面对在校表现优异的或在校表现糟糕的比较对象时,自我评价的差异,自我评价包括对在校表现的评价(实验二)和与之相关的特质的评价(实验一)。实验一,内隐和外显方式下,被试阅读一份描述一个学生在校情况的文字材料,材料分为上行或下行的,文中的学生可能被描述为表现优异,也可能表现糟糕。内隐组没有被要求与之比较,阅读之后,对当F的情感体验做出回答,然后对自己的与在校表现有关的特质做出自我评价。外显组则带着比较的指令阅读材料,并在之后与比较对象做比较,比较之后判断自己的情感反应,最后再评价自己的相关特质。在实验最后,要求被试回答对文中学生的喜爱程度。在实验二中,自我评价的内容从内在特质改变为外在的在校表现,考察内隐和外显方式下,被试评价自己的在校表现的结果是否有差别。内隐和外显组接受不同的指导语,阅读上行或下行比较对象的材料,内隐组在之后直接对自己的在校表现进行评价,而外显组则先与比较对象做比较,再进入自我评价在校表现的阶段。自我评价完之后,两个条件下的被试都对当下的情绪体验和学业重要性做出回答。结果表明在不同的比较方式下,个体在评价与外在表现相关的内在特质时,自我评价有不同的结果,内隐方式下倾向于产生自我评价的对比效应,外显方式下倾向于产生自我评价的同化效应。但在两种方式下,被试都更喜欢上行的学生对象而非下行的学生对象。在对在校表现做出评价的时候,内隐方式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同化或对比效应,而外显比较方式下,上行比较之后的自我评价低于下行比较之后的自我评价,表现出对比效应。两个实验的结果表明,比较方式的不同会对自我评价的结果产生影响。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