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开发对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负效应,城市生态环境对城市土地开发利用也有约束作用。如何实现城市开发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是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然而,城市土地开发强度与生态环境有何特征以及交互关系却鲜有研究。因此,本文通过对甘肃省河西走廊城市土地开发强度与生态环境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并借助核密度曲线图和灰色关联度模型揭示了两者的动态演进规律和交互影响程度,提出了合理优化城市土地开发强度和生态环境的政策启示和路径策略,可为城市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工作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1)2008-2017年,河西走廊城市土地开发强度呈现增长态势,开发广度与开发深度也呈现增长态势,且开发强度的增长趋势与开发广度的较为一致。城市土地开发强度最大为嘉峪关市,最小为武威市,说明城市土地开发强度区域差异明显;城市土地开发强度总体呈增长趋势,但不同城市增长幅度差别大,嘉峪关市增幅最大,金昌市增幅最小。(2)在研究期内,城市土地开发强度表现出不断增长、明显极化、区域差距扩大的动态演进特征;城市土地开发广度也存在极化现象,区域差异在缩小;城市土地开发深度的动态演进特征与城市土地开发强度相似,但极化现象不明显。(3)2008-2017年,河西走廊城市生态环境呈增长的趋势,城市生态水平、环境负荷和环境保护也在不同程度增长。城市生态环境整体差距较大,呈上升的态势;城市生态水平、环境保护的特征与生态环境演变特征相似,而环境负荷在时间上呈波动变化趋势。(4)在研究期内,城市生态环境表现出的不断改善、弱极化、区域差异缩减的动态演进特征;城市生态水平、环境保护的动态演进特征与生态环境基本相似,但城市生态水平极化现象较弱,而环境负荷呈先增加后减小、区域差异在扩大的演进特征。(5)河西走廊城市土地开发强度变化对生态环境表现较强的影响,开发广度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大于城市开发深度,且不同城市具体影响程度存在差异;城市开发广度各指标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有差异,绿地与广场用地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最大,工业用地次之;城市土地开发深度各指标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弱。城市生态环境对城市土地开发强度也表现出较强的影响,表明城市生态空间、环境保护建设以及污染物排放量均是限制城市土地开发利用的主要因素。(6)根据河西走廊城市的城市土地开发强度与生态环境的现实状况、差异以及动态演进特征,可从管控城市用地无序增长,寻求环境友好型用地模式和注重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提高城市空间管理水平两个方面着手,差别化合理控制城市土地开发强度,促进城市土地开发强度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