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分化因子-15基因多态性和血浆水平与冠脉扩张的相关性研究

来源 :北京协和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rbook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冠状动脉扩张(coronary artery ectasis, CAE)是一种非阻塞型冠状动脉疾病,其管腔局限性或弥漫性的扩张,管腔直径超过患者临近正常血管或其最大冠状动脉血管直径的1.5倍。校正的TIMI帧数(corrected TIMI frame count, CTFC)是一个评价冠脉血流动力学简单而且更加客观的连续性变量指标。目前冠脉扩张的病因尚不清楚。生长分化因子-15(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15, GDF-15)是转化生长因子p (TGF-β)成员。它在炎症、氧化应激、缺血再灌注损伤等病理情况下短期内出现高表达,在不同时期分别起到抑制炎症、抗凋亡、抗增殖等不同作用。研究认为GDF-15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影响GDF-15的水平和生物活性,进而可能影响疾病的发病和进展。GDF-15循环水平及其基因型和冠脉扩张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它与冠脉扩张患者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对阐明GDF-15的作用机制至关重要。本研究旨在探讨GDF-15基因型单独及联合GDF-15血浆水平后和冠脉扩张之间的关系。研究方法选取2007年4月至2013年6月入住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CCU及急诊,并行冠脉造影术诊断为冠状动脉扩张的77例患者,其中冠脉正常组30例,冠脉扩张组47例。记录其冠脉造影检查时的临床生化指标,复习患者的CAG造影结果,确定冠状动脉三支血管的CTFC。测定采集血样测定的患者GDF-15血浆水平数据。用直接测序法测定部分患者GDF-15基因中三个SNP位点(rs1059519,rs1059369和rs1058587)的基因型。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在冠脉扩张患者中,最大CTFC与GDF-15水平正相关,其回归方程为:Y=22.94X1+98.81,回归的复相关系数R2=0.561。根据冠脉扩张患者的最大CTFC是否大于30,将患者分为非血流受限组(n=14)与血流受限组(n=18),两组间GDF-15存在显著差异,血流受限组GDF-15血浆水平较高(1244.9±471.3vs625.36±198.05,P=0.002)。血流受限组与冠脉正常组的GDF-15血浆水平也存在显著性差异,血流受限组GDF-15血浆水平较高(1244.9±471.3vs845.5±344.0,P=0.001)。GDF-15基因SNP位点rs1059519的不同基因型间患者的GDF-15血浆水平存在差异。CC、CG、GG型患者的GDF-15血浆水平依次升高(812.5±383.1,1191.5±449.9,1390.8±597.4,P=0.026)。冠脉扩张患者中,非血流受限组(n=14)与血流受限组(n=18)中基因型GG患者的比例不同,血流受限组C等位基因频率较低,G较高,[OR=4.490,(95%CI,1.113-15.60), P=0.034],等位基因G是血流受限组的危险因子。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冠脉血流动力学及GDF-15基因型均与GDF-15的表达量相关,Y=-153.6+285.9X1+19.61X2,回归的复相关系数R2=0.518。而偏相关分析表明,引入GDF-15基因型并不影响GDF-15表达与冠脉扩张患者血流动力学改变的相关程度及标准系数(0.675vs0.647)。研究结论GDF-15与冠脉扩张患者的血流灌注相关。GDF-15基因SNP位点rs1059519的基因多态性显著影响冠脉扩张患者GDF-15的血浆水平。GDF-15基因SNP位点rs1059519的基因多态性可能通过影响GDF-15血浆水平和冠脉扩张疾病的严重程度相关。关于rs1059369与rs1058587位点,本研究并无阳性发现。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危重症专职护理小组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英文缩写为COPD)伴呼吸衰竭患者进行序贯机械:探讨危重症专职护理小组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英文缩写为通气治疗中的作用。通
背景:病毒性心肌炎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心肌非特异性炎症反应及随后的心肌细胞损伤,它的病理过程主要是与病毒对心脏的直接损伤和机体的自身免疫反应有关。天然和获得性免疫参
背景与目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目前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主要治疗手段,且能够改善预后,目前建议应首先处理梗死相关血管(IRA)。虽然非梗死相关血管(NIRA)不作为此次
缺血预适应(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C)是心肌抗缺血性损伤的最有效的内源性保护机制之一,可分为早期IPC和延迟IPC两个时相。延迟IPC的保护作用于短暂缺血之后12h-24h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