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种复杂而独特的普遍句式,英语存在句(existential sentence)的典型结构“there be”一直是语言学研究关注的一个重要内容。传统描写语法、转换生成语言学、系统功能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等都对此进行过深入探讨。随着大规模学习者中介语语料库的建成,如“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CLEC)、“中国学生万篇英语作文语料库”(TECCL)等,基于语料库的中国英语学习者存在句使用特点、习得规律的研究也成为可能。免费的网络在线英语本族语语料库如“英国国家语料库”(BNC)以及“美国当代英语语料库”(COCA)为中介语与本族语的对比研究提供了便利。通过语料对比,考察和了解我国中学英语学习者的存在句典型结构“there be”的使用情况,发现并总结其特点和规律,将有助于我国中学英语的教与学朝着科学的方向发展。本研究采用基于语料库的方法,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相结合,用中介语对比分析的理论框架,以CLEC和TECCL为基础,用语料库检索工具软件BFSU Power Conc1.0对我国中学生英语写作中的存在句典型结构“there be”进行实证调查。与英语本族语者语料库BNC和COCA中的“there be”存在句结构进行对比,全面考察我国中学生英语写作中“there be”结构的使用情况,探究他们该结构使用的特点、变化趋势以及与英语本族语者使用的异同。为了满足研究需求,研究者选取CLEC和TECCL中的中学生语料,建了两个子语料库:“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中学篇)”(CLEC_MSS)和“中国学生万篇英语作文语料库(中学篇)”(TECCL_MSS),并对这两个子语料库中“there be”结构五大类句型进行了检索,同时也对这两个中学生英语写作子语料库中的“there be”结构进行了历时对比。接着将检索结果与英语本族语语料库BNC和COCA中的“there be”使用情况进行了对比。然后根据对比结果发现并总结了我国中学生英语写作中“there be”结构使用的特点,最后采用语言迁移理论和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对他们不当使用的原因进行分析。通过基于语料库的中介语对比分析,结合语言迁移和认知语言学视角的探讨,本研究有以下四点研究发现:(1)在使用情况方面,从CLEC_MSS和TECCL_MSS的统计分析数据以及与BNC和COCA的统计分析数据的比较来看,我国中学生英语写作中“there be”结构的使用呈不均匀分布态势,与英语本族语者的使用分布情况有较大的不同。(2)我国中学生英语写作中“there be”结构使用有自身的特点,在表达最基本存在、出现等意义的“there+be”句型方面与英语本族语者基本一致,但较为复杂的句型结构方面则远没有英语本族语者丰富。比如“there+semi-auxiliary+be”和“there+marginal modal+be”句型的各种形式在CLEC_MSS和TECCL_MSS中没有任何使用实例。(3)受汉语“有”字句的负迁移影响,我国中学生英语写作“there be”结构使用不当的较为典型错误结构是there+have/has+NP。这种错误的使用实例在CLEC_MSS和TECCL_MSS中均有少量存在。(4)尽管年代不同,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中学生与近年来中学生在英语写作“there be”结构的使用情况和特点并没有很大的变化,他们在TECCL_MSS子语料库中的使用略显丰富。由此可得出结论:存在这一概念是所有语言都需要表达的,中国中学生的英语中介语与英语本族语者一样,都可以表达最基本的存在意义,但还是有其自身的一些特点,中介语的存在意义表达的丰富程度远不如英语本族语者。了解清楚我国中学生英语写作中“there be”结构使用的基本情况和特点,将有助于我们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对于该结构与情态动词和半情态动词的结合,在教学中应予以重视。同时需注意引导学生学习较为复杂的there be结构的某些具体形式,并运用于他们的英语写作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