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血栓形成和感染是血液接触类生物材料在临床应用中最严重的两种并发症。临床上解决这两种并发症的常用措施是使用抗凝血药物(如肝素)和抗生素。然而,药物联用会引发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如: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出血及抗生素滥用引起的副作用。表面接枝生物活性功能分子是生物材料表面功能化的有效方法。然而,现有的抗菌抗凝血双功能改性方法通常涉及复杂的过程,如复杂的材料表面预处理及功能分子到涂层上的多步锚定。因此,开发一种简单、稳定且通用的方法来改性血液接触材料表面是迫切需要的。血管内皮糖萼是维持血管壁通透性的屏障,是一个动态的多功能表面,它与流动的血液持续接触的同时可以抑制白细胞、血小板、红细胞和细菌等物质与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血管内皮释放的NO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激活、抗炎等生物学功能。基于此我们对血液接触材料表面进行内皮仿生改性。在本研究中,我们将具有高密度氨基的聚烯丙胺(PAa)分子以席夫碱反应和迈克尔加成方式接枝在聚多巴胺涂层表面,构建出富氨基涂层(PADA)。然后将具有高度水合能力、抗污性能的透明质酸分子(HA)和具有NO催化性能、杀菌性能的Cu~Ⅱ-DOTA配合物通过酰胺缩合的方式固定在富氨基涂层上。HA和Cu ~Ⅱ两者在抗菌和抗凝血性能上相辅相成,发挥协同作用,赋予血液接触材料高度仿生内皮的功能。本研究利用ATR-FTIR、XPS、UV-VS、水接触角、酸性橙氨基定量等材料学表征方法验证了PADA富氨基涂层和HA/Cu~Ⅱ-DOTA功能化涂层的成功制备;NO催化释放速率检测和NO释放稳定性检测验证了HA/Cu~Ⅱ-DOTA涂层表面具有稳定、持续的NO原位催化功能;抗菌实验结果体现了HA和Cu~Ⅱ-DOTA在抗菌功能上的协同作用,1:3样品抗菌性能最佳且具有优异的抗菌稳定性;体外血液实验和动物半体内血液循环实验的结果验证了1:3涂层可以显著抑制血栓形成。本研究策略依托的聚多巴胺基底也为1:3涂层在更多不同类型材料表面实现功能化提供了可能,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