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苍山是以地质遗迹资源为旅游发展主体的景区,其中丰富、独特、系统的地貌遗迹资源是使之成为中国第31个世界地质公园的重要原因。随着其世界知名度的日益高涨,旅游发展的如日方升,其地貌景观的科学研究力度应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从而使地貌景观的科学内涵更好的转变为旅游价值来匹配旅游发展速度。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科学细致的对研究区内各主要地貌景观类型、特征进行描述,通过实地考察和数据分析,总结归纳出苍山景区各地貌的分布规律、形成机制和演化历史,以此对将来该地区进行更为细致的自然科学研究提供借鉴意义,并在综合分析相关地貌景观开发现状的基础之上,提出相应的的开发建议或保护对策,从而为苍山景区旅游地质遗迹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恰当利用提供理论研究基础。本文首先总结了研究区的前人研究成果,对其区域内的研究发展过程有了初步了解,并提炼出了与本文相关的地质地貌等方面的知识,为论文写作的顺利进行奠定了研究基础。其次通过野外实地考察以及对相关文献的查阅,总结了研究区内的区域地质背景和环境概况,理清了地貌发育的条件和地貌景观破坏的潜在因素。随后分别对研究区的冰川作用带、流水侵蚀作用带、堆积作用带的地貌景观进行了详细的调研和记录,总结出其主要的地貌景观类型、地貌组合特征、地貌分布范围和分布规律。接着深入论述了区域内地貌景观的形成机制、演化特点及发育历史,并对冰川地貌的景观独特性、峡谷地貌的形成演化模式和河流粒径特征进行了重点的综合研究。最后以旅游地质学的理论为依据,系统的分析出各地貌景观的开发现状,并提出了相应的开发建议或保护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