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已逐渐成为我国实现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主要手段,新时期的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不仅要求继承和发展各级规划的优点,也需填补和改善其存在的缺陷。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要求,上级政府在下放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时主要是根据各个地方的经济发展能力、土地利用情况和土地变更计划等方面相关数据进行基础测算,并结合行政手段与主观经验进行分配。因此,我国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分配制度并没有统一、客观、科学的数学分配模型。进一步优化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分配的方法,能够改进我国在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分配的缺陷,并为各级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提供一定的参考。鉴于此,本文分别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法、灰色模型预测法和综合多因素评价法,选取相关影响新增建设用地分配的因子作为自变量,以2005-2018年新增建设用地面积作为因变量:首先,构建全国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回归模型,判断相关影响因子;其次,运用灰色模型预测法对影响因子进行预测,预测出下一轮规划2021-2035年全国新增建设用地供应面积;最后,选取影响新增建设用地分配的相关指标,再用综合赋权法评价并对研究区域打分,通过分值大小将新增建设用地预测量进行分配。研究过程中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在本研究中,影响新增建设用地面积供应水平的主要因子有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全社会固定投资增长率。近年来由于国家经济的调整,对新增建设用地的供应水平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再一味寻求新增建设用地面积的扩张,而是更加专注土地使用效率,这也与我国国土空间治理发展的新要求相匹配。(2)由于每个省份的发展均存在不平衡性,在不同维度上存在短板,特别是经济发展和人口发展情况最为突出,而本文也证实这两种因素对新增建设用地分配量的影响最大,因此大多数经济发展水平高,人口众多的省份在获得的指标中居于高位,而人口较少,经济发展缓慢地区获得的指标较少。(3)国家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视度很高。在对各个区域建设用地的面积研究中可以发现:(1)各个地区建设用地面积最多的省市都是该地区经济实力最发达的省:广东省、山东省和江苏省、河南省、陕西省、四川省;(2)在部分省市,近几年建设用地面积出现逐渐减少现象如上海市、北京市、内蒙古;(3)国家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分配已开始逐渐由东部发达地区向中西部其他地区转移。(4)东北作为我国工业基地,近年来经济发展势头疲软,造成新增建设用地实际值高于预测值;青藏高原地区主产值为第一产业,二三产业比重较低,因此造成预测值远高于实际值。但由于是对全国层面新增建设用地的宏观考虑且这一现象结果对研究结果未造成重大影响,所以并未将二三产业比重作为国家层面新增建设用地分配的影响因子,在未来省级、市级和县级指标模型的构建中应予以进一步考虑。(5)冷热点变化呈现出热点扩张,冷点缩小的格局。2018年只有浙江为热点区,安徽、江西、湖北为次热点区,江苏、上海、福建、湖南为边缘热点区,2025年浙江、江苏、上海、安徽、江西、湖北都为热点区,福建、湖南、河南为次热点区。基于以上结论,要成功建立我国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分配模型并能实现合理分配,必须针对模型的分配结果实行建设用地差别化的管理和利用策略:回归和分配模型的构建过程不应过于复杂,为政府管理部门解决实际问题为准;加大“增减挂”力度,进一步推动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入市”,完善指标买卖制度,能有效解决指标过剩和紧缺问题,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本文重点探讨了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回归模型的建立、预测及指标分配模型的建立过程,不同区域对影响因子的选取侧重点需不同,具体应根据当地对建设用地实际需要选取影响因子建立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