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药物经济学评价慢性乙型肝炎的用药治疗

来源 :河北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ldx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回顾性地分析保定市传染病医院2000-2003年1492例慢性乙型肝炎住院患者的医疗费用情况,应用药物经济学原理对慢性乙型肝炎的药物治疗进行经济学评价。通过对患者用药的知识,态度和行为(简称KAP)的调查,分析慢性乙型肝炎的药物治疗中的误区。 方法:运用药物经济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并利用成本—效果法对慢性乙型肝炎的药物治疗做了经济学分析。采用问卷形式,以不同人群的肝病患者为对象,通过患者对用药的知识,态度和行为(简称KAP)进行了调查。 结果:2000~2003年中,每年例均药品成本要占例均总成本的绝大多数(分别为72.48%、75.67%、71.02%和68.28%)。而就例均药品成本的绝对值而言,总成本值并没有逐年降低,有反复波动的趋势(分别为7002.4元、8634.07元、7642.35元和7878.23元)。2000-2003年,随着总成本的波动,治疗的经济性也并没有改善。 通过分析KAP调查表发现,82.86%的患者觉得自己需要了解相关知识,获得乙肝知识的途径主要是报刊杂志和书籍(占65.72%);35.8%对疾病的治愈感到焦虑,18.7%担心学习工作受影响,22.3%担心人际交往受影响,20%为高昂的治疗费用担心;患者的用药倾向为74.29%的患者按医嘱购买,22.86%自己购买服用,用其他方式选择药品的占2.75%。 结论:2000~2003年,药品费用比例有所下降,但医疗总费用反复波动,未见降低,而且从医疗的成本-效果比看,用药的经济性更是逐年恶化,医疗费用逐年攀升。 通过我国慢性乙型肝炎用药的成本—效果的现状分析,找出了我国2000-2003年推出的一系列政策与理想效果的差距。根据这些现状,通过借鉴国外发达国家控制费用的成功经验,如药品费用预算与医生工资挂钩;节约药品费用提高医生用药的成本意识;建立或制定药品使用规范或处方指南,规范医生用药;开展药物经济学研究等,寻找出目前制约我国慢性乙型肝炎用药经济性提高的一些因素,进一步为卫生体制改革和医疗保险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目前,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内卷化”发展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教师个人缺乏理想与目标、教育对象素质低下、学校精细化管理是造成教师职业“内卷化”发展的主要原因.要走出“内
一、目的 研究吴茱萸次碱对细胞色素P450主要酶:CYP1A2,CYP2C9, CYP2C19,CYP2D6,CYP2E1和CYP3A活性的影响,为吴茱萸次碱的开发及临床药动学和药物相互作用预测研究提供参考。
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MDR)是肿瘤化疗失败的主要障碍。MDR是指肿瘤细胞接触某一种抗癌药物后对它产生耐药的同时,也对其它结构、作用机理完全不同的药物产生交叉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