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现代生活中,手机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根据现有的研究结果并结合临床经验,提出了科学假说:现代通讯工具(本文指手机)声电效应对耳周围温度及血流变的改变可能导致耳蜗神经病变引起的耳鸣耳聋为代表的听功能异常。经穴效应特异性已被大量研究所证实,即当机体器官有疾病时,在特定经络和腧穴分布处将出现“特异性反应”;而这种“反应”可以被红外成像技术捕获,通过红外温度分析所呈现的温度差,去分析声电效应与听功能异常的关系,同时以针刺为干预方式,通过局部选穴和针刺方法来调节这种特异性。材料与方法:试验材料:华佗牌针刺针,规格:0.25*25mm(苏州市南方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移动电话(诺基亚3110,频段:GMS900/1800/1900MHz),北京红外线仪器(型号:ATIR-M301,重庆伟联科技有限公司)试验方法:招募志愿者60名,将志愿者随机分成三组,每组20人,即对照组,只接受移动电话辐射。试验药物组,在接受移动电话辐射同时进行药物干预。针刺治疗组,在接受移动电话辐射同时进行针刺干预。让志愿者在安静状态下休息30分钟,然后进行多次测量,观测耳周围的温度,选取耳周围听宫穴、耳和髎穴、角孙穴、颅息穴、头窍阴穴、瘈脉穴、翳风穴等穴作为观察点,当志愿者耳周温度变化幅度≤0.5℃时,达到要求进行试验。对三组志愿者分别施以移动电话辐射、移动电话辐射及药物干预和移动电话辐射及针刺干预,分别于试验前5分钟、试验时即开始接受移动电话辐射这个时间点、和接受移动电话辐射3分钟、5分钟、10分钟、20分钟,以及药物及针刺干预后的5分钟、10分钟、20分钟和休息20分钟后进行耳周围的红外扫描,并记录数据。1.对照组,移动电话辐射三分钟、五分钟,十分钟,二十分钟,及休息5分钟、10分钟、20分钟和40分钟后进行耳周围的红外扫描,记录耳周围的温度。2.针刺治疗组,移动电话辐射三分钟、五分钟,十分钟,二十分钟,进行耳周围的红外扫描,记录耳周围的温度。针刺耳门穴,听会穴留针20分钟(力度以志愿者感到酸麻胀为度)。针刺方法:微张口,直刺,深度在0.5-1.0寸。分别在针刺5分钟、针刺10分钟、针刺20分钟和起针后休息20分钟时进行耳周围的红外扫描,记录耳周围的温度。3.药物组,口服耳聋左慈丸(北京同仁堂)日三次,每次口服8丸,相当于原生药3克。每日在移动电话辐射三分钟、五分钟,十分钟,二十分钟,及休息5分钟、10分钟、20分钟和40分钟后进行耳廓及周围的红外扫描,记录耳周围的温度。4.每组都连续进行七次试验,每日一次,取七次记录的平均数。5.通过统计分析对比针刺组与药物组,针刺组与对照组,比较移动电话辐射对耳周围温度的影响是否有意义。经过统计学分析比较针刺组、药物组、对照组三组耳周围温度的变化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使用手机对耳周围温度的影响为先升高后降低最后正常;2.针刺相关穴位后耳周围温度的变化曲线为先升高后降低最后正常;3.药物试验组耳周围温度的变化曲线缓慢升高而后缓慢降低至正常;4.对照组耳周围温度的变化则没有恢复到试验前的温度。结论:1.针刺组能够改善耳周围因移动电话辐射引起的温度变化;2.药物组能够改善耳周围的因移动电话辐射引起的温度变化;3.针刺组对耳周围的温度的调节优于药物组和对照组;4.红外热成像技术能够为引起耳鸣的因素诊断和针刺治疗取穴提供依据;5.应用红外热像仪研究手机辐射对耳周围温度变化时,对于个体基础体温不同引起的差异性我们应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