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人类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关系也不断恶化。为了衡量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和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Rees率先提出生态足迹的概念,随后Wackernagel等对其概念加以完善并建立了生态足迹模型。自生态足迹概念提出以来,迅速在国内外获得了广泛认同,并成为衡量地区资源利用状况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具。通常来说,一个地区的生态足迹越高,意味着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越差。本文以北京、上海、天津和重庆为区域研究框架,分析了中国大都市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环境,通过生态足迹模型构建,分别核算了1997-2014年中国大都市的总足迹、人均生态足迹和足迹构成。在此基础上,本文从中国大都市人均生态足迹的纵向变化及其横向对比两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并分析出中国大都市生态足迹变化的主要原因。根据对比分析,本文得出了三点结论:(1)中国大都市的人均生态足迹呈现三种变化趋势,总体上,北京的人均生态足迹呈现下降趋势,2014年相比1997年减少了25.8%;上海的人均生态足迹呈现平稳波动趋势,2014年相比1997年仅增加了7.6%;天津和重庆的人均生态足迹呈现上升趋势,2014年相比1997年分别增长了49.5%和71.8%。(2)在足迹构成中,中国大都市的化石燃料用地足迹所占比重呈现不断上升趋势,成为影响人均生态足迹变化的决定性影响因素;其他部分足迹所占比重之和呈现不断下降趋势。(3)人口成为影响中国大都市生态足迹变化的重要因素。就生态足迹总量而言,上海和重庆的人口相比其他两市较多,导致生态足迹总量较高,而北京和天津人口较低,导致生态足迹总量则较低。为了控制生态足迹的增长,减少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在中国大都市人口、能源、产业和环境政策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生态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