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我价值的动机理论认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动机在于确立自我价值。自我价值主要由个人对自己能力的知觉或他人对自己能力的知觉所决定。人们往往用成功来肯定一个人的能力,失败会被解释为能力低下。由于教育体制的竞争性,一部分学生注定要失败,因此他们很难保持在学业能力上的信念和自我价值感,为了保护自我价值,这些学生会竭尽全力避免失败,甚至会放弃追求成功。 能力和努力是协变的,一个人越有能力,他只需要花费较少的努力就能成功:相反,一个人能力低下他就需要花费较大的努力才能成功。因此一个人的努力程度和努力后的结果能反映出一个人的能力状况。如果个体很努力但是失败了,那么他们将很难逃避缺乏能力的评价。因此在预期到可能失败时,个体就会放弃努力,这是因为努力和失败威胁到了他们的能力自我概念。Covington把这种不努力行为称为“自我价值保护”策略。 自我妨碍就是一种自我价值保护策略。自我妨碍是指个体有意无意地给自己的成功施加阻力,从而操纵他人对自己能力的归因。自我妨碍的研究在国外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国内的相关研究还较少。因此本研究旨在了解我国中学生学业自我妨碍的现状,验证国外对于学业自我妨碍的研究结论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是否具有普遍性。本研究用多个动机变量来同时预测自我妨碍,能更精细地比较各变量对自我妨碍的作用,从而能更明确地揭示自我妨碍背后的动力机制。 研究以258名中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探讨自我妨碍与自尊、成就动机、成就目标的关系。结果表明:(1)男女生的自我妨碍没有显著的差异。(2)高中生比初中生更多地使用自我妨碍。高中各年级的自我妨碍没有差异;初二、初三学生比初一学生更多地使用自我妨碍。(3)成绩差的学生比成绩好的学生更多地使用自我妨碍。(4)自尊低的学生更容易自我妨碍。(5)避免失败对自我妨碍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6)回避型成绩目标对自我妨碍有撇”士学“论文义逼夕7撇STER’5 11压515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掌握目标对自我妨碍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回避型成绩目标对自我妨碍的预测力要比掌握目标对自我妨碍的预测力更强,自我妨碍与趋近型成绩目标相关不显著。(7)对比所研究的其它动机变量,自我贬低和避免失败对自我妨碍的预测力更强,两者对自我妨碍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