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下丘脑腹内侧核与海马神经纤维联系研究

来源 :桂林医学院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OPOPO112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大鼠下丘脑腹内侧核与海马的传入、传出神经纤维联系,为摄食和能量代谢等内脏活动的神经调节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 参考大鼠脑立体定位图谱,借助脑立体定位仪将逆行示踪剂伊文思蓝(EB)分别注入SD大鼠左侧下丘脑腹内侧核(A组,18只)或海马CA2区(B组,18只),大鼠存活4天后,4%多聚甲醛心脏灌注,冰冻切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分别设与A组、B组等注射剂量去离子水的C组(下丘脑腹内侧核对照组)和D组(海马对照组)作为参照。结果 本实验研究结果如下:A组共计18只SD大鼠,因出血或颅内感染等原因死亡2只,饲养4天,剩余16只。经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注射位点定位准确者有12只(12/16),且12只大鼠双侧海马CA2,CA3处均可观察到轮廓清晰,数量不一,分布程度不同的荧光标记细胞,且两侧海马荧光标记细胞数均随着EB剂量的增加而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侧海马平均荧光标记细胞数均多于左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共计18只SD大鼠,无死亡,饲养4天后经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注射位点定位准确者有16只(16/18),且不论EB剂量是否改变,在下丘脑腹内侧核处均未能观察到荧光标记细胞。C组共计18只SD大鼠,死亡1只,饲养4天,剩余17只。经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注射位点定位准确者有11只(11/17),在左右侧海马处均未见荧光标记细胞。D组共计18只SD大鼠,因出血或颅内感染等原因死亡2只,饲养4天,剩余16只。经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注射位点定位准确者有15只(15/16),在左右侧下丘脑腹内侧核处均未见荧光标记细胞。结论 本研究可得到如下结论:1大鼠海马存在向VMH投射的神经纤维,但未发现VMH向海马投射的神经纤维,说明VMH与海马之间的纤维联系可能是单向的。2大鼠下丘脑腹内侧核可接受来自双侧海马CA2,CA3区的神经纤维投射,且对侧投射强于同侧。
其他文献
目的:1.运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细粒棘球蚴延伸因子-1和磷酸丙糖异构酶T、B细胞表位以及各级结构进行预测,获得可取的抗原表位,对两者的免疫诊断性初步分析,了解其诊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