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纯真年代》是美国现代著名女作家伊迪斯·华顿的代表作。小说荣获1921年普利策文学奖并很快被搬上银幕。小说出版至今已经将近一个世纪,但学者们对该作品的研究兴趣仍然十分浓厚,有关该作品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研究者从诸多不同角度对该作品进行解读和探讨,本文则试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来探究小说中男女主人公的纯真本性。根据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本我”是原始本能的代表,屈从于快乐原则;“自我”是由现实原则引导的理性行为,受现实影响,努力适应现实;“超我”则追求道德完美,充分发展的“超我”包含良心和理想化的自我。这一人格结构理论可以用来很好地解释小说中三位主角的心理变化过程。从纽兰,艾伦,梅在“本我”、“自我”和“超我”分别占上风时的表现,可以看到他们曲折的心路历程。“本我”占上风时,他们无法控制自己的欲望。他们的“本我”在原始本能和“自我”社会现实中挣扎。最终在“超我”的指引下,他们的“自我”战胜了“本我”,心灵得到了升华,纯真的一面得以彰显。本文包含六个部分。引论简要介绍了伊迪斯·华顿的生平、文学成就及其代表作《纯真年代》,评述了国内外关于这部小说的研究,进而提出本文的选题意义。第一章概述了人格结构理论的起源。弗洛伊德是人格结构理论的先驱和导师。“本我”、“自我”和“超我”是人格结构理论中三个不可分割、相互作用的组成部分。“本我”是人的原始本能的冲动;“自我”是理性的、现实的精神活动;“超我”则是人格道德的维护者,追求至善至美。第二章分析了三位主角的“本我”和“自我”的矛盾冲突。纽兰的心理矛盾主要表现在对艾伦的爱和对梅的责任。他的“本我”驱使他去爱艾伦,但是他的“自我”告诉他不能抛弃自己的妻子梅。艾伦的“本我”使她深深的爱上纽兰,但是她的“自我”不断的提醒她现实不允许她这样做。梅的“自我”告诉她纽兰爱的是艾伦,她应该放手,然后她的“本我”却驱使她成功拆散了他们。第三章阐述了三位主角的“自我”在“超我”的指引下,战胜“本我”。当纽兰知道妻子梅怀孕后,最终选择了做一个负责任的丈夫和父亲。艾伦为了梅,为了纽兰,最终选择了离开,放弃了自己的幸福。梅的“超我”也使她为了自己的所作所为产生负罪感。第四章论述了三位主角的纯真本性。在妻子离世后,纽兰仍然放弃和艾伦在一起的机会,选择继续做一个忠诚的丈夫和父亲。艾伦为了梅为了纽兰的前途把自己的爱深深地埋藏在心里,离开纽约,一个人在巴黎生活。梅的所作所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可原谅的,为了家庭的荣誉和体面她不得不保持住自己的婚姻。最后部分对前几章所探讨的内容做了归纳和总结,并得出结论:三位主角的所作所为都是可以理解的,可以原谅的,他们都是无辜的。他们的爱情故事告诉我们真爱都应该得到尊重,而个人的爱情为了他人的利益和社会的和谐也是可以牺牲的。本文关于三位主角心理变化研究对于更好的理解复杂的人性有启迪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