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70年代以来,受益于经济增长、医疗条件改善、出生率降低等诸多因素影响,人口老龄化问题愈发凸显,世界各国纷纷掀起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中国的“企业年金”制度虽然起步晚,但发展迅速,所展现出来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市场空间不容小觑。然而,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企业年金长期以来投资工具单一、整体收益率偏低、保值增值压力大。即便是在2015年实现了9.88%的投资收益,也低于同期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15.19%。因此创新投资体制、拓展投资渠道、做好风险把控是企业年金未来发展的战略要点。 私募股权投资行业在政策红利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15年,政府引导基金累计297只,资产规模15089.96亿;私募股权基金累计7218只,基金规模27985亿。股权市场的快速发展,股权投资业务的高额回报,极大地吸引了各类金融机构。自券商2007年试水股权投资后,保险业、银行业已先后获得参与私募股权投资的资格。随着制度建设加快、法律法规健全、金融市场逐步完善,私募股权行业必将成为未来最具有发展潜力的行业。企业年金作为长期、价值机构投资者也应参与私募股权投资。 企业年金参投私募股权基金,对企业年金而言,首先能够合理配置资产、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其次由于私募股权投资存在相对完善的风控体系,适度参投并不会提高企业年金投资组合的风险系数,反而能增强其获利能力,符合马科维茨的投资组合理论;最后还能够发挥自身活力,在经济疲软期布局产业,推动行业技术革新,间接优化经济增长质量和经济结构,推动实体经济新增长,实现经济转型健康发展;而对私募股权基金来说,首先拓展了资金来源,填补了商业银行贷款、IPO融资受限所带来的空白,提高了资本市场对资源的配置效率;其次能够强化行业监管,完善风险控制体系建设,规范行业有序发展;最后还能够倒逼金融市场加快改革创新,构建可持续性的多层次的金融体系。企业年金参投私募股权基金能够形成良好的互动效应,实现双方“共赢”。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首先,阐述了研究背景和意义,并对私募股权的相关知识进行解释,随后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其次,对我国企业年金整体运营情况进行了细致分析。再次,以加州退休公务员基金、教师基金、澳大利亚超级年金、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为例论证养老基金参投私募股权基金的高收益性,总结参投经验和教训,为企业年金参投私募股权基金提供思路。最后,对企业年金参投私募股权基金进行可行性分析,设计出参投方案,并对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解析,给出相应的对策。 本文由六个章节构成,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章,是导论部分,首先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阐述研究企业年金参投私募股权基金的意义。其次,对私募股权基金的概念和相关知识进行解释,最后,则主要是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 第二章,对我国企业年金运营状况进行分析。首先,简要阐述了中国企业年金的发展历史。其次,从宏观、市场集中度和投资收益等方面对企业年金进行分析,了解企业年金已取得的成效和不足,提出展望。 第三章,以加州公务员退休基金、澳大利亚超级年金、加州教师退休基金和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为例,论证养老基金私募股权投资的高收益性,并总结养老基金私募股权投资的经验和教训,为企业年金参投私募股权基金提供研究思路。 第四章,对企业年金参投私募股权基金进行可行性分析,首先分析了参投的基础条件已基本成立,然后对参投方案进行初步设计,主要包括参投比例(10%以下)、参投形式(有限合伙制)、收益分配(逐笔分配模式)、绩效评估指标以及风险控制等方面。 第五章,对企业年金在参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约束条件进行分析,主要集中在私募股权基金行业监管不力、税优落实不到位以及退出途径受限等方面,通过分析并给出相应的对策。 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在于: 第一,本文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以加州公务员退休基金、加州教师退休基金、澳大利亚超级年金以及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为研究案例,着重分析其资产配置与投资效益,总结其经验教训,主要以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作为参与此项投资的借鉴案例,为企业年金参投提供研究思路。 第二,本文重视企业年金参投私募股权基金的方案设计,提出参投的初步方案,主要包括参投比例(10%以下)、参投形式(有限合伙制)、收益分配(逐笔分配模式)、绩效评估指标以及风险控制等方面,并对参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予以分析,给出相关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