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周报》存亡现象暨中国舆论环境分析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xiaolong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选取《知音》集团在2004年创办的《新周报》为研究对象,原因是这张出版仅七期即被停刊的报纸引起新闻业界的广泛关注。他作为中国新闻舆论监督类报纸生存的一个缩影具有历史标本意义。本文首先阐述分析《新周报》诞生的背景,通过报业生存的宏观环境、《新周报》诞生地的中观环境以及主办者、创办者的微观环境试图还原《新周报》创办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对报纸进行社会时政、民生新闻和评论内容分析,最后得出《新周报》生存的新闻学意义,它继承了中国新闻史上文人办报的传统,它是中国期刊集团迎接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大浪潮,所做的一次伟大实验,它也是继续高举舆论监督的大旗,为中国政治民主和社会公正鼓与呼的伟大努力。在本文的最后,针对《新周报》存亡的史实探讨中国舆论监督存在的障碍以及新闻人在既有体制下如何实现新闻理想等问题,论者提出要加强新闻立法,规范舆论监督的秩序,营造舆论监督的良好环境,同时提高新闻从业者的职业素质与业务水平,为推进民主中国贡献更大的力量。
其他文献
20世纪后期的中国社会,经历着一个商品营销与符号相结合的消费时代,消费时代中的一个显著特质便是:广告成为一种具有商业价值的审美文化,与传统文化形式相比,广告话语更能直观地反
2004年,中宣部常务副部长吉炳轩在中宣部新闻阅评1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新闻阅评是新闻学的一个重要补充,是对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一个贡献”,明确将新闻阅评归入新闻学的范畴,并将
期刊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产品之间的差异性越来越趋于同质化,以文字符号为主导的媒介文化已经发生转变,逐渐形成一种以图像为主的“视觉文化”全球景观。各种媒体的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数字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深刻地影响了当代社会的方方面面。不难发现,在今天电视数字化的趋势下,昔日模拟电视规范下的传者和受者也正在发生着新的变化。这
90年代后期,随着我国改革向纵深发展,经济体制的转换以及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导致市场发展的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受众细分开始显现,加之媒介本身的实力不断增强,信息通讯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