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生村官”角色建构的个案研究——以重庆市为例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ward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江苏、海南等省市为了解决“三农”问题,在全国率先开始招聘大学生担任农村基层干部。2008年,中央组织部出台《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意见(试行)》,决定用5年的时间选派10万名高校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将“大学生村官”计划纳入国家政权建设的范畴,“大学生村官”也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时期。   本研究以角色理论为分析框架,在研究方法上,采用文本研究对“大学生村官”政策进行解读,并运用质性研究中的参与观察法和访谈法,分析这一群体的角色担当者--高校毕业生,是如何对“大学生村官”进行一系列角色实践,从而建构了这一新型角色类别。本文将“大学生村官”的角色建构操作化为以下四个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阶段:第一,角色的期待。“大学生村官”在角色获得的过程中首先面临的来自国家和他者的期待体系,这种期待作为新的角色规范,成为其角色建构的起点和参照体系;第二,角色的认知。它是“大学生村官”在新的位置上对自我进行的感知,与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及其中扮演的角色紧密相连,这部分主要包括“大学生村官”对自我角色的想象、对他者期待的感知以及对自我现状的判断。第三,角色的领悟。角色领悟是体验他者角色的能力,是“大学生村官”进行角色行为的基础。这部分主要包括“大学生村官”对乡村生活的体验、与村民互动中符号的获得、以及角色领会中的冲突和调适,以获得基本的角色行为的能力的过程。第四,角色行为与角色实现。角色行为是角色的扮演方式,它受到个人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这部分包括“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基层组织中对权力的博弈、发挥其知识和资源优势进行的因村制宜的建设、以及角色扮演中获得的他者支持和自我认同为基础的角色实现。   研究发现,因选择动因和自我期待的不同,“大学生村官”在角色建构的认知阶段形成了不同程度的群体分化,而这种认知层面的群体分化也影响了其在角色领悟、角色扮演阶段的建构张力,从而形成了四种不同的角色建构模式,分别是在社会价值取向下的主动变革模式、社会价值取向下的被动适应模式,个人价值取向下的主动变革模式,以及在个人价值取向下的被动适应模式。这四种模式在角色认知、角色领悟和角色扮演阶段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建构张力。而这四种模式下的“大学生村官”在进行角色建构时均受到个人能力的有限性、社会支持的不足、农村现实条件的限制、乡镇截留限制角色功能发挥、以及尴尬身份下的权力失语这些因素的制约。  
其他文献
穆斯林移民在德国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7世纪,早期的穆斯林移民规模不大,数量较小,所以,在德国社会中的影响力非常有限。大规模、系统性、计划性的穆斯林移民于
学位
随着第一代农民工的退出,新生代农民工悄然登上城市的舞台,并逐步成为农民工的主体,2010年1月31日,国务院发布的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
改革开放以来,在“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方针”指导下,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极大提高,开始从温饱迈入小
作为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渔业高度依赖于渔业资源和水域生态环境。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水体污染、河道挖矿挖沙、水上工程建设等产生的渔业水域环境恶
女性群体由于传统性别观念根深蒂固、法律保障措施不力以及社会治理水平有限等因素而成为家庭暴力的主要受害人群,妇联组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并运用社会网络理论干预家庭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