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话语:消费主义语境下中国电视的个体呈现方式——基于调解型电视节目的研究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iweif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关注的对象是当下中国电视荧屏中一档渐趋火爆的电视节目——调解型电视节目,它可以被看做是“私人话语”走进电视媒介的表现,也可以看做是中国电视以“私人话语”的方式对社会个体所进行的媒介呈现。研究将节目放到中国电视个体呈现的发展变迁中进行考察,通过分析中国电视不同阶段个体呈现的不同方式,研究发现“私人话语”是中国电视个体呈现的一种新方式,因此有必要分析这种新方式出现的原因,以及这种新方式出现后的意义和影响。   文章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章主要分析梳理中国电视自诞生之日至今的个体呈现发展演变过程。具体的分析以“改革开放”和“新世纪”作为两个分割点,通过分析不同阶段的社会环境对社会个体及电视的影响,研究认为早期的中国电视在个体呈现上具有“政治话语”性质、改革开放后有“精英话语”性质、新世纪以来则表现为“大众话语”性质。   第二章主要介绍当下盛行的调解型电视节目,在简要论述了这类节目的基本特点和发展现状、类型后,研究以此类节目的典型代表——江西卫视《金牌调解》为例,通过选取样本,详细分析了节目在个体呈现上“私人话语”性质的具体表现。   第三章将消费主义看做“私人话语”在电视媒介中出现的传播语境,其实就是对中国电视在个体呈现上的“私人话语”式转变进行原因分析。具体的原因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是中国电视的消费主义转向使其谋求“可消费化”生产,而“私人话语”恰好迎合了这种生产的需要;二是消费主义带来社会个体的焦虑与困惑,而中国电视以“专家”形式扮演了道德修复者的角色,为解决个体的焦虑和困惑提供了渠道。   第四章分析中国电视个体呈现走进“私人话语”时代后的意义和影响。研究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对社会而言,这一转变起到了“放大镜”的作用,不仅“放大”了社会问题,也一定程度上“放大”了社会认同;二是对个体而言,这一舞台既带来了个人媒介话语权的提升,某种程度上也有利于私人问题的解决,但也带来了隐私消费和意义欺骗等问题;三是对电视媒介自身而言,“私人话语”的扩张会使电视媒介的功能失衡,进而产生“公共性”削弱的隐忧。
其他文献
中国文化符号是由中华民族创造、根植于中国文化之中且为中华民族所认同的,能够代表中国面貌、中国特色、中国价值以及中国发展的图形、符号及标识。作为象征符号表意系统,中国
随着体育运动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推广和体育产业的发展,体育赛事等活动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要想在竞争激烈的体育赛事中争夺受众的注意力,满足人们对体育赛事的观赏需求,就
伴随日益加速的全球化进程,世界不断呈现出纷繁复杂的状态,而体育比赛正被当做和平时代的战争愈演愈烈,体育的竞技场也逐渐演变成国家,民族实力较量的赛场。针对全球媒体聚焦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