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秋》一直以来被奉为治世平天下的儒家经典,千百年来为学者所重视。《春秋》的研究更是经久不衰,曾未间断,即使是蒙古人统治的仅存一百多年的元代。本文拟对有元一代的《春秋》学著述进行系统全面的梳理与统计,并对其进行简要解题。在此基础上,笔者探讨元代《春秋》学兴起的渊源与历史文化背景,分析《春秋》学学者的地域分布与学术师承概况及其原因,进而总结出元代《春秋》学的整体特征以及学术史上的地位与影响。元代之前,《春秋》学经历了汉学和宋学两次发展的高峰,学者研究《春秋》的范式也由汉唐时期的“以文解经”发展为两宋时期的“以义解经”。元代统一之后,统治者实行“以儒治国”的文化政策,积极招揽儒生。南儒赵复北上为北方带来了程朱之学,加上元代科举考试的恢复和学校书院的建立,程朱之学得到广泛传播,《春秋》研究在此大背景下得到较大的发展。尤其是胡安国的《春秋传》在元代盛极一时,不仅被立为科举考试的标准用书,还出现了大量相关的研究著作。朱熹作为南宋理学的集大成者,虽无《春秋》专著,但其《春秋》学观点在元代仍得以承续,一方面得利于赵复北上对朱学的传播,另一方面是其门弟子黄干及其续传或私淑门人对其《春秋》观点的继承与发扬。宋室南渡后,宋儒的学术活动多集中在江浙行省一带,而元儒大体师承宋儒而来,故元代《春秋》学者及其著述的地域分布多集中在浙江、江西地区。总的来说,元代《春秋》学是对宋代《春秋》学的继承发展,虽然总体成就不高,但元代《春秋》学是《春秋》发展与传承过程中及其重要的一环,它在宋代《春秋》学与明代《春秋》学之间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对清代《春秋》学的形成存在间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