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城关区2000-2020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水土保持效应评价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be39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中国随着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不断推进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极为明显。对于水土流失频发的黄土高原地区来说,LUCC下的水土保持效应研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兰州市城关区为研究对象,对2000-2020年LUCC水土保持效应进行了初步研究与评价。研究中选用了百合地(N1)和牡丹地(N2)两个耕地,油松+侧柏混交林地(L1)和刺槐+侧柏混交林地(L2)两个林地,撂荒地(C1)、苜蓿地(C2)和天然草地(C3)三个草地,以及挖方样地(W1)、填方样地1(T1)和填方样地2(T2)三个未利用地,对不同土地利用/覆被的水土保持性能进行了测定。选用的水土保持性能指标包括土壤抗蚀性、土壤抗冲性和入渗能力。土壤抗蚀性采用对原状土样干筛-湿筛的方法得到不同粒级的比例,并计算水稳性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MWDw)、水稳性团聚体几何平均直径(GMDw)、水稳性团聚体颗粒分形维数(Dw)、团聚体破坏率(PAD)以及>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占比[Mw(>0.25)],在0~30 cm深度内每5cm取一个样。土壤抗冲性测定时使用室内放水冲刷表层原状土样的方法,得到每个样品的土壤冲刷量(Ms),并求算出土壤抗冲系数(AS)。土壤入渗能力测定时使用了单环双水头入渗仪,得到了饱和导水率(Ks)。再计算出耕地、林地、草地和未利用地四种土地利用/覆被的水土保持性能指标值,同时估计了建设用地的水土保持性能相关指标值。然后通过遥感和GIS的方法对兰州市城关区2000-2020年LUCC进行了分析,使用土地利用/覆被转类指数概念,结合不同土地利用/覆被水土保持性能数据,计算出LUCC水土保持效应。主要结果如下:(1)兰州市城关区各土地利用/覆被表层土壤抗蚀性:MWDw林地和草地显著大于耕地和未利用地;GMDw林地>草地>耕地>未利用地,各土地利用/覆被间差异显著;Dw林地显著小于草地和耕地,未利用地最大;PAD林地和草地显著小于耕地,未利用地最大;Mw(>0.25)林地最大,草地和耕地次之,未利用地最小。土壤抗冲性:Ms未利用地显著大于耕地、林地和草地;AS草地>林地>耕地>未利用地,草地AS的值为36.29 L/g,未利用地仅为0.32 L/g。土壤入渗能力:Ks林地>草地>耕地>未利用地,Ks的值依次为0.19、0.12、0.10和0.01cm/min,林地、耕地和未利用地之间差异的显著性好。(2)土壤有机质和植物根系与土壤抗蚀性指标和土壤入渗能力指标极显著相关;土壤抗冲性指标与土壤有机质极显著相关,随着根系生物量的增加,土壤抗冲性有增加的趋势。土壤电导率与土壤抗蚀性、抗冲性和入渗能力多为极显著负相关。碱解氮与土壤抗蚀性、抗冲性和入渗能力的相关性好,多为极显著正相关,这是因为碱解氮是易被植物吸收的营养元素且植物的需求量大,对植物生物量的累积尤为重要。较多的有机质累积,会使土壤结构疏松,孔隙度变大,容重变小,入渗能力增强。(3)2000-2020年兰州市城关区LUCC主要表现为草地的减少、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的增加,以及耕地的减少和林地的增加。其中,建设用地的增加面积和增加幅度都为最高水平,值为25.96 km2和46.15%,草地的减少面积最大,减少幅度也较大,值为27.68 km2和28.88%。草地向建设用地的转移面积最大,为12.05 km2,其次为草地向未利用地的转移,为10.02 km2,耕地和林地向建设用地的转移面积也较大,分别为7.42 km2和7.12 km2。(4)兰州市城关区2000-2020年LUCC水土保持效应主要表现为整体土壤抗蚀性的增强、整体土壤抗冲性的减弱以及整体土壤入渗能力的减弱,草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面积的变化对此产生了主要的作用。城市扩展工程是影响兰州市城关区LUCC水土保持效应的主要方面。
其他文献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面积约占全国草地总面积的30%,对我国畜牧业发展、生态环境改善和生态系统安全保障起着重要作用。但因高寒区草地生态系统本身的脆弱性和敏感性,以及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过度放牧等因素共同作用导致草地退化严重,且草地退化后难以自我恢复,这严重制约当地畜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受到不利影响,但人工草地建设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放牧压力。目前,关于人工草地对土壤线虫群落和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研究较少,这对高寒
不同植被与耕作层土壤理化性质的协同发育使得地表土壤具有很强的拦蓄泥沙的能力,研究其相互的响应关系对理解植被对水土保持的作用机制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陕北绥德辛店沟小流域5种植被恢复(人工草地、荒地、灌丛地、乔木林、乔灌林)及其林下土壤性状为研究对象,于2020年的7~9月期间,通过径流小区数据采集和群落样方调查试验,研究了不同坡向坡位下植被结构、土壤性状特征,及其与产流产沙量相互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数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坡地面积广,水土流失严重,植被恢复是黄土高原生态修复的重要方式。由于干旱缺水,土壤水分成为制约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和重建的关键性因子,并对黄土高原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过程产生重要影响。然而,目前仍缺乏对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水分驱动下的土壤养分循环和微生物代谢机制的系统研究。本研究以黄土高原典型坡面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坡面不同坡位、不同土层、根际与非根际土和不同植被恢复类型的土壤微生物代谢
为探讨无人机遥感分类技术对种植结构复杂区作物分布信息提取的潜力及适用性,本研究从无人机遥感影像作物分布信息提取方法入手,对比分析了不同分类方法提取作物分布信息的分类精度。首先,通过地面调查在内蒙古五原县域内选择了五处研究区并通过地面调查确定了其作物种类。其中,研究区1和研究区2均具有四种作物,研究区3具有三种作物,研究区4具有五种作物,研究区5具有八种作物。进而,基于无人机遥感可见光遥感平台和无人
施肥是农业提高作物产量的主要措施,目前关于长期施肥对土壤性质,尤其酶和微生物特征的影响还不是很清楚。本研究以中国科学院安塞水土保持试验站的坡地农田长期(1995-2019年)定位施肥试验为基础,研究长期氮磷施肥处理(CK、N1、N2、N1P、N2P,其中N1、N2施氮量分别为:55.2,110.4 kg·hm-2,P施磷量为90 kg·hm-2)对坡地农田土壤性质和土壤微生物特征的影响。取得主要结
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影响下流域水文连通过程的变化研究对于揭示植被变化对土壤侵蚀过程影响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以往水文连通性的定量表征未能从功能连通的角度揭示产汇流和产输沙过程中水文连通的阻力机制。因此,本文分析了退耕还林草对黄河中游河龙区间四条典型小流域水沙过程的影响,通过耦合达西-韦斯巴赫阻力(f)构建了新的水文连通性指数(ICf),评估了水文连通性的时空变化规律,对比分析了IC和ICf对流域径流
在长期的过度放牧和人为破坏下,使我国抗干扰能力较弱的草地退化十分严重。目前内蒙古草原不同类型草原生态系统的可利用性草地资源发生着不同程度的退化;再加上我国的大气氮沉降连年上升,这进一步导致了我国的草地生态系统可能由氮限制转化为受磷限制。本研究以北方草地的四种草原类型区(森林草原交错带、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有机无机氮肥配施对四种草原类型区草原地上生物量与地下生物量,物种多
实际蒸散发(Actual evapotranspiration,ETa)是水量平衡中的一个主要支出项,影响着地表生态系统中水分循环、植物生长发育和能量循环等环节。1990年以来,实际蒸散发在气候和土地利用的双重影响下发生了剧烈变化。本研究基于延河流域水文、气象数据和6期土地利用数据,探究基于蒸散互补相关原理模型在ETa估算中的适用性,采用趋势分析、突变检验、周期分析、敏感性分析、贡献量分析等方法,
氮素是影响草地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的主要限制因子,化石燃料及化肥的大量使用导致生态系统氮素输入显著增加,进而影响植物-土壤之间的碳走向。植物根系分泌物是联系植物和土壤之间的纽带和桥梁。目前,氮肥施加作为草地经营和管理的重要途径,明确增施氮肥对碳素循环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变化过程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本文以黄土高原典型植被白羊草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氮添加水平(尿素0、2.5、5、7.5、10、15 g N
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草地生态系统的大规模退化已经引起相关学者的广泛关注。尤其在环境条件脆弱和生态系统结构不良的青藏高原地区,严重的草地退化现状不但危及区域生态安全,还影响着牧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土壤退化是草地退化的核心,土壤退化意味着草地生产力和环境调节能力的下降,探究土壤性质的变化对于土壤质量的表征和明确草地退化机理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西藏自治区当雄县不同退化程度(未退化、轻度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