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索行动研究对促进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早期下床活动,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应用效果。方法本研究为类实验性研究。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将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编号,分别将病房东组患者纳为实验组,将病房西组患者纳为对照组。对照组为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以赋能教育为理论基础,给予患者术后早期下床活动的行动研究,通过评价存在的问题,制定解决的方法,并将方法应用于研究对象,观察应用的效果,在实践中改进活动方案,如此螺旋循环的三轮行动研究干预。观察患者的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3天内的下床活动量、首次排气时间、排便时间、术后3天的睡眠时间、伤口愈合情况、住院期间肠粘连发生率、术后住院天数等测量指标。采用SPSS23.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处理。结果本研究共纳入胃肠道肿瘤术后患者90例,其中实验组45例、对照组45例。在研究过程中,共有4例患者因为术后出血而剔除,实验组和对照组各流失2例,最终一共有86例患者完成资料收集,其中实验组43例、对照组43例。(1)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组间比较:每一轮行动研究结果比较,实验组患者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均早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实验组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3天下床活动量:组间比较:每一轮行动研究结果比较,实验组患者术后3天下床活动步数均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实验组术后3天下床活动步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3天下床活动步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排气时间及排便时间:组间比较:每一轮行动研究结果比较,实验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及排便时间均早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和排便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睡眠时间:组间比较:每一轮行动研究结果比较,实验组患者术后3天睡眠时间均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实验组术后3天睡眠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3天睡眠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伤口愈合情况:三轮行动研究结果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伤口愈合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肠粘连发生率:三轮行动研究结果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肠粘连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术后住院天数:组间比较:每一轮行动研究结果比较,实验组患者术后住院天数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实验组术后住院天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住院天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行动研究有利于促进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早期下床活动,缩短患者术后首次下床活动的时间,增加患者术后下床活动量,促进肠功能的恢复,增加患者术后睡眠时间,有助于实现早日康复的目标。但对伤口愈合情况、肠粘连发生率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