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地震带分布广泛,是地震多发区,几乎每年都有地震造成的重大损失。就现在的建筑而言,很少有建筑直接建立在基岩上,绝大多数建筑建立在土层之上。对于基础与土接触的建筑,土―结构相互作用(简称SSI)将会影响结构的受力,基础振动时发生时的土与结构相互作用称为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简称SSDI),SSDI会直接影响结构的动力特性。对于与基础接触的土体比较软的结构,土―结相动力互作用对结构的影响比较显著。SSDI影响的大小利弊与结构和土的相对特性有很大关系,如上部结构与地基相对刚度比(简称相对刚度比)。目前国内抗震规范对土与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规定比较粗糙,只是简单的采用与周期相关的折减系数法计算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并没有考虑结构与土的相对特性。这就导致,计算出来的结构动力响应偏小(与刚性地基假定相比),然而实际情况是,结构的响应也有增大的可能,这会使得考虑土与结构动力响应的结构有可能处于不安全的状态。针对于这种现状,本文主要研究上部结构与地基相对刚度比对结构的动力特性以及动力响应的影响,重点是结构的自振周期和结构的底部剪力随相对刚度比的变化规律。本文的试验模型是一个6层的一跨一开间的钢框架,采用对比试验,即刚性地基上的模型激振试验与柔性地基(土)上的模型激振试验。通过改变层间斜撑改变上部结构的刚度,从而改变上部结构与地基相对刚度比。两个对比试验除地基不同外,别的条件完全一致,在动力激振下的不同反应,即是由土与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引起的。试验结果显示,上部结构与地基相对刚度比对结构的自振周期与结构的底部剪力影响最大。当相对刚度比大于0.3时,由于地基土相对于上部结构较软,地面震动时,地基土能起到滤波作用,从而导致上部结构的底部剪力减小;当上部结构与地基相对刚度比小于0.3时,上部结构容易与地基土发生共振,从而导致结构的底部剪力増大,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