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络益肾方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肾小球损伤的保护机制研究

来源 :陕西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索糖尿病肾病(DN)大鼠早、中、晚期的时间;观察通络益肾方对早、中、晚期DN大鼠的血糖,尿微量白蛋白,24h尿蛋白定量(24h U-Pr),血脂,肾功能等的影响,证实通络益肾方的疗效;继而观察该方对肾小球足细胞超微结构及足细胞相关蛋白(α-actinin-4、synaptopodin、F-actin、Nephrin、CD2AP)的表达,线粒体mtDNA拷贝数,线粒体膜电位等的影响,探讨通络益肾方保护DN肾小球的可能机制,为临床应用该方治疗DN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  实验一:DN大鼠早、中、晚期时间界定。SD雄性大鼠120只,适应性喂养7天,检测血糖和尿蛋白,结果均为阴性者用于实验。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n=50)、DN模型组(n=70)。采用右肾切除+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高脂饮食建立DN大鼠模型,空白对照组大鼠予假手术,并给予普通饲料喂养。观察26周,定期检测大鼠体重、饮水量、尿量、尿微量白蛋白、24h U-Pr、空腹血糖、血肌酐(Scr)、尿素氮(BUN)、肾脏病理(光镜及电镜)等指标,界定DN模型的早、中、晚期。  实验二:通络益肾方对早、中、晚期DN大鼠的疗效观察及作用机制探讨。26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A组)50只,DN组模型210只。A组大鼠给予普通饲料喂养及假手术,DN造模组予右肾切除+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高脂饮食造模。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5组:即DN模型组(B组)61只、缬沙坦治疗组(C组)47只、通络益肾方早期治疗组(D组)47只、通络益肾方中期治疗组(E组)23只、通络益肾方晚期治疗组(F组)23只。其中,A组、B组、C组、D期分别在9周末、22周末各随机抽取数只大鼠称重、收集24h尿液,尾静脉取血测血糖后处死取材。余大鼠在第26周末再次称重、收集24h尿液,尾静脉取血测血糖后处死取材。观察大鼠一般状态,检测体重、饮水量、尿量、24h U-Pr、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Scr、BUN;HE、PAS、Masson染色光镜观察大鼠肾组织病理改变;电镜观测足细胞形态及线粒体超微结构;免疫组化检测足细胞骨架蛋白α-actinin-4、synaptopodin、F-actin的变化;RT-PCR检测Nephrin、CD2AP mRNA表达、mtDNA拷贝数;流式细胞术结合JC-1染色检测细胞线粒体膜电位。  结果:  (一)实验一:共持续26周。  第0周:DN模型组予STZ腹腔注射后连续3天同一时间点尾静脉采血测血糖>16.7mmol/L,确定为糖尿病大鼠(DM)。在STZ腹腔注射3天后测尿微量白蛋白升高,24h U-Pr>30mg,提示DN大鼠模型制备成功,为DN早期阶段。以此时作为实验的起始,记为0周。  第9周末:DN模型组大鼠血糖>21.0mmol/L,24h U-Pr持续增高,在9周末显著升高(123.40±22.15mg/24h),与空白对照组(9.05±1.92mg/24h)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大鼠肾组织HE、PAS染色光镜下观察发现,模型组肾小球内阳性物质及系膜基质明显增多,肾小球基底膜局灶增厚;电镜下观察,模型组9周末时肾小球基底膜增厚达0.28μm,足细胞结构不清,足细胞数目明显减少、密度降低,细胞体积增大。此时进入DN中期阶段。  第22周末时,DN模型组大鼠血糖>23.1mmol/L,BUN13.52±1.26mmol/L,Scr73.42±3.51μmol/L;较空白对照组(BUN6.31±1.44mmol/L,Scr39.25±2.92μmol/L)显著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0.01)。肾组织HE、PAS染色光镜下观察可见,模型组大鼠肾小球内阳性物质及系膜基质进一步增多,肾小球基底膜增厚,肾小球内毛细血管呈节段性硬化。电镜下观察,模型组22周末时肾小球基底膜增厚达0.35μm,系膜区增宽并见小泡样和线样结构的物质分布,足细胞数目明显减少、密度降低,细胞体积增大,足突排列紊乱或大片融合,甚至消失。此时进入DN晚期阶段。  (二)实验二:  1、通络益肾方对DN大鼠一般状态的影响  与B组比较,D组大鼠精神状态相对较好,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消瘦)等情况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与D组相比较,E、F组大鼠的精神状态萎靡,大鼠出现白内障,相互撕咬,三多一少等情况都较D组更重。  2、通络益肾方对DN大鼠血糖、脂代谢的影响  与同时间点B组比较,C、D组9周、22周、26周末大鼠的血糖均低于B组(P<0.01或P<0.05);与同时间点D组比较,F组9周、22周、26周末时血糖均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与同时间点B组比较,D组9周、22周、26周末大鼠TG、TC均低于B组(P<0.01或P<0.05);26周末与D组比较,E组、F组大鼠TG、TC显著高于D组(P<0.01或P<0.05)。  3、通络益肾方对DN大鼠24h U-Pr、肾功能的影响  与同时间点B组比较,D组9周、22周、26周末大鼠的24h U-Pr均明显降低(P<0.01或P<0.05);与同时间点D组比较,E、F组9周、22周、26周末时大鼠24h U-Pr均明显升高(P<0.01或P<0.05)。  与同时间点B组比较,D组9周、22周、26周末大鼠BUN、Scr均低于同时间点B组(P<0.01或P<0.05);26周末与D组比较,E组、F组大鼠BUN、Scr高于D组(P<0.01或P<0.05)。  4、通络益肾方对DN大鼠肾组织病理及足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光镜下可见,C组及D组大鼠肾小球球体增大,毛细血管及肾间质充血,肾小管上皮细胞水肿,管腔内有絮状物沉积,但较B组明显减轻。E组和F组大鼠肾组织损害较B组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差于D组。  透射电镜下可见,与B组比较,C组及D组、E组、F组足细胞病变减轻,足细胞较为完整,足突排列相对整齐,足突融合现象减轻;细胞骨架纤维排列相对整齐。C组、D组改善更明显。  5、通络益肾方对DN大鼠足细胞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B组相比,各给药组足细胞阳性表达均显著增加,呈点状、不连续分布,D组阳性表达优于E组、F组。  RT-PCR结果显示:与B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肾组织裂孔隔膜蛋白Nephrin、CD2AP mRNA表达均上调,通络益肾方的作用与缬沙坦相当,且某些时间点作用效果较优。  6、通络益肾方对mtDNA拷贝数的影响  与同时间点B组比较,D组9周、22周、26周时表达均显著升高(P<0.05或P<0.01);26周时,与D组对比,E、F组表达显著降低(P<0.01)。  7、通络益肾方对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  与同时间点B组比较,D组9周、22周、26周时线粒体膜电位表达均明显升高(P<0.01);26周时与D组比较,E组和F组线粒体膜电位表达均显著降低(P<0.01)。  结论:  1、右肾切除+高脂饲料+STZ腹腔注射3天后大鼠DN造模成功,此时为DN早期。DN成模9周后为DN中期,22周末为DN晚期。  2、通络益肾方能改善DN大鼠的一般状态以及三多一少症状;改善糖脂代谢;改善肾功能;改善DN大鼠肾组织病理损伤及足细胞超微结构。  3、通络益肾方可上调肾组织α-actinin-4、synaptopodin、Factin和Nephrin、CD2A P的表达,减轻足细胞损伤。  4、通络益肾方可通过上调mtDNA的表达、抑制足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下降,减轻线粒体氧化应激损伤,保护肾小球。  5、通络益肾方早期给药效果优于通络益肾方中期、晚期给药,给药时间越早,效果愈明显。
其他文献
目的:  观察隔姜灸配合针刺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探索一种疗效确切、易于操作的治疗方法。  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中风后上肢痉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