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料库分析和计算机语言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表明,在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兼有句子和词汇特征的固定或半固定的语言结构,这些模式化的结构,即所谓的词块(Lexical Chunks),以整体形式储存在人的大脑中,是语言处理的最理想的单位。词块研究理论的最重要的原则是:语言是由语法化的词汇组成的,而不是由词汇化的语法组成的,即,语言不是由传统观念所认为的由语法和词汇组成的,而是由语法化的词块组成的。这一特点将语言的载体“形式”和“功能”融为一体,体现了语义、句法及语用之间的正相关联的关系,从而促进了语法在语言使用过程中的自然且规律性的生成和发展。以词块作为英语写作的教学单位,符合认知的基本规律,并且在听说读写等各方面都有着其他教学法所不能比拟的优势。由于词块输入不再把构成有效交际的基本单位肢解成语言“碎片”,词块一经学习存储,非常容易回想和使用,这对于提高交际效率无疑起着一个积极的促进作用。由于词块有助于语言表达的流利性、地道性、和准确性,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语言产出及处理的负担,缩短了目标语言作为外语在使用者头脑中生成与输出过程的间距,提高了语言学习的效率,因而引起了广大学者的关注和研究兴趣。回顾二语学习研究史可知,语言输入一直是二语习得与语料库语言学研究的热点,并受到众多学者的重视。美国语言学家S. D. Krashen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提出了“输入假设”。Krashen认为,可理解输入是第二语言习得的唯一途径,并提出理想的语言输入应当符合“i+1”公式(i为现有水平,1为略高于i的水平),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提供充足的可理解输入,其中既包括学生已经掌握的语言知识“i”,又包括新的语言知识“1”。根据Krashen的“输入假设”理论,学习者理解了语言输入中的“1”,从而使语言习得取得进步,因此语言教学最重要的手段就是使学习者尽可能多地接受可理解的输入。尽管对词块、语言输入及产出如英语写作的研究和探讨有很多,但却很少有人把这三者的彼此关联性结合起来进行综合研究。为此本文主要按照Nattinger和DeCarrico,Lewis及Krashen的最新研究理论,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提出并探讨了词块输入对提高中国学生英语写作水平的影响。本文基于与传统教学方法的对比旨在探讨以下几个问题:1.词块输入与英语写作水平之间的正相关性。2.词块输入的数量与英语写作水平之间呈现何种关系。3.词块输入对词块掌握的影响。为了探索这些问题,作者在自己班里进行了为期八个周的试验(从2008年10月15日持续到12月15日),实验的主体对象是备考雅思的学生,年龄从16-18岁不等。在确定实验主体之前,对目标人进行了考前测试,从中选取了分数相差不大的60名同学,并分成两个班。作者从两个班中随机取了一个班作为实验组,而另一个班则定为控制组。实验组由21名女生和9名男生组成,而控制组则由22名女生和8名男生组成。在实验过程中两个组所使用的教材及每周的课时数都相同。所不同的是实验组的教学实践主要由各种与词块相关的活动和练习构成,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建立词块概念,并培养他们有意识地使用词块以提高自己在写作中的语言运用能力,而控制组则用传统的授课方式,学生主要学习单个词汇,通过双语单词表用死记硬背的方法记忆词汇。经过八个周的对比教学实验,行将结束时又分别对两个组进行了四次同一试题的考试,作者利用统计法对这四次考试结果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通过对比分析学生成绩及卷面表达效度,发现实验组的成绩相比之下提高较快,其语言表达效度也明显提高,而控制组的成绩提高的力度不大,而且语言表达效度提高甚微。当然影响写作能力的因素有许多,除了用作语言表达的语料之外,还有个体的写作思路,知识面,已掌握的写作技巧等。但是笔者在此主要探讨的是词块对语言的准确性、流畅性、地道性、句子的连贯性、及语义的完整性的影响。实验证明,将词块输入法应用于写作中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语言使用的准确性和表达效度,同时也帮助学生籍其提高语言交际的能力,从而提高写作成绩,更好地达到了语言教学的目的。当然,本研究在方法上还存在着一些不足,教学研究的时间也不够长,研究的对象覆盖面不够广,只是代表了一小部分而且是为了特定学习目的英语学习者,但笔者相信词块法一定会对今后的英语教学产生一定的启示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