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状皮肤切口与白糖联合治疗皮肤缺损的实验研究

来源 :贵阳中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jinh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放射状皮肤切口与白糖联合治疗对新西兰兔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修复的影响,探讨其促进皮肤缺损创面愈合的作用和作用机理。 方法:选用成年新西兰兔24只,体重2.5—3kg,手术造成每只兔胸背部、腰骶部(每兔选四部位)直径3cm的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共96个创面,造模成功后,用凡士林纱布覆盖所有创面,按完全随机分成六组,即A组、B组、C组、D组、E组、F组,每组4只(16个创面),造模两天后,去除凡士林纱布,用生理盐水洗净伤口,伤口及周围用新洁尔灭消毒后,按各组方法换药,隔日换药一次。换药后的第3、7、11、15d分别观察各创面的大体肉眼情况,用无菌透明薄膜描印创面大小并用图像分析系统计算出创面残存的面积,切取各组创缘处新生皮肤标本,4%多聚甲醛固定组织,制成石蜡标本,进行HE染色,光镜下观察HE染色各组创面肉芽组织生长情况,成纤维细胞、胶原纤维形态及新生毛细血管生长情况,并计算成纤维细胞数密度。所得所有结果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 ①肉眼观察比较:A组、C组、D组、E组创面面积明显缩小,创面表面干痂易于去除,痂下肉芽新鲜,暗红色,创缘新皮较薄,透明;B组创口轻度缩小,创面基底部被疤痕组织充填,创缘周围新生上皮向中心生长不明显;F组创口可见缩小,创面基底部基本被充填,暗红色,创缘周围新生上皮逐渐向中心生长。 ②创面面积及愈合时间比较:A组创口生长最快,通过统计学分析,其与B组、F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与C组、D组与E组比较无非常显著性差异(P>0.05);各实验组的创面愈合时间均比F组时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③组织学观察及成纤维细胞数密度比较:A组、C组、D组、E组创面完全被新生的表皮覆盖,痂皮脱落,新生表皮角质化,出现新生毛囊上皮与其他皮肤附属器的皮肤附属器官,肉芽组织中成纤维细胞减少;B组、F组创面大部分被新生的表皮覆盖,痂皮几乎脱落,创面仍有炎性细胞;A组创面成纤维细胞密度最高,特别是在第11d创面成纤维细胞密度达到最高峰,通过统计学分析,其与B组、F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与C、D组与E组比较无非常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放射状皮肤切口与白糖联合治疗皮肤缺损可以在伤后早期促进肉芽组织毛细血管增生,产生较多的胶原纤维以便加快创面愈合,从而促进皮肤缺损的修复。通过促进创面愈合和上皮化,从而提高创面修复后期的愈合质量。
其他文献
期刊
傣医疾病观属于傣医医学观的重要内容。对傣医学的病因学、发病学、病机理论具有指导作用,而且还是傣医诊断学和傣医治疗学的指导思想。通过文献回溯,傣医药的收集、整理、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