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腺瘤性息肉通过结直肠钳取/EMR/ESD等治疗性操作,能够被有效切除,但是在不排除因漏诊等因素作用下,患者相关症状未得到改善,如仍感腹胀、腹痛、大便不调等,而且该治疗性操依赖镜检来预防息肉的复发、癌变,对于未来一段时间的肠镜复检增加了患者的心理压力及身体不适感。既往文献中发现穴位敷贴疗法对于癥瘕有缩小体积之效,而肠息肉属癥瘕之类,但穴位敷贴是否对肠息肉有治疗作用,目前没有相关研究。因此本研究将中医外治法和经验用方有效结合,采用中药复方穴位敷贴作为治疗手段,观察脾湿夹瘀型腺瘤患者的相关证候、及息肉复发情况,与空白对照组进行统计学比较,探索其有效性,为寻找一种简易且有效的改善患者症状、预防息肉复发的中医特色治疗奠定基础,且为中医特色治疗的推广,宣扬中医传统文化做出一定的努力。方法:患者分为治疗组(中药复方穴位敷贴)和对照组(空白对照),共32例患者。在首次纳入时详细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肠镜和病理报告结果、及相关指标评分。治疗组采用穴位敷贴法(刺山柑、白术、苦参、血余炭、黄连、白芥子比例2.5:5:1:2.5:2.5:1)治疗3个月,对照组不使用任何治疗手段。在3个月的治疗结束后记录患者相关指标评分,在一年左右的时间节点记录肠镜复查结果和病理报告结果。结果:针对肠镜复查后的复发数目经由Fisher确切概率法得出P=0.087>0.05,故针对息肉数目情况治疗组和对照组无显著差异;息肉大小由Fisher确切概率法得出P=0.717>0.05,故对于息肉大小改善情况治疗组和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病理分型由Fisher确切概率法得出P=0.682>0.05,对于病理类型改善情况两组无统计学意义。综合来看该穴位敷贴方对息肉复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针对指标疗效评价治疗组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06),其中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腹痛(P=0.043)、腹胀(P=0.022)、大便性状(P=0.043)、大便次数(P=0.006)、食少纳呆(P=0.032),具有统计学意义,对便血(P=0.169)、排便习惯(P=0.394)、倦怠懒言(P=0.159)、肢体困重(P=0.927)、恶心呕吐(P=0.92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药复方穴位敷贴对于预防脾湿夹瘀型结肠腺瘤性息肉的复发疗效不显著。中药复方穴位敷贴对于改善脾湿夹瘀型结肠腺瘤性息肉患者的相关症状有一定疗效,包括腹痛、腹胀、大便性状、大便次数、食少纳呆;对于改善便血、排便习惯、倦怠懒言、恶心呕吐及肢体困重疗效不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