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建立阿维菌素(Avermectin,AVM)在水体、底泥、水草、异育银鲫和中华绒螯蟹组织中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检测方法,研究了不同药浴方式下阿维菌素在异育银鲫体内蓄积和消除规律以及阿维菌素在模拟养殖水环境中的迁移、分布、蓄积及消除规律。本研究采用UPLC-MS/MS检测手段。水样经等体积甲醇稀释后过滤膜直接检测。底泥、伊乐藻、异育银鲫和中华绒螯蟹组织等样品使用乙腈作为萃取剂进行提取,结合QuEChERS和低温冷冻法对样品进行净化。底泥中的线性范围是0.05~2μg/kg,伊乐藻中为0.5~20μg/kg,水样和血浆中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1~50和0.4~75μg/L,肌肉和肝脏中0.5~50μg/kg,鳃及肾脏中的线性范围是0.5~100μg/kg,回归系数(r2)均大于0.98,线性范围良好。水样和底泥中阿维菌素的检测限分别为0.03、0.02μg/L,定量限分别为0.1、0.05μg/L。动植物组织中的检测限在0.15~0.2μg/kg之间,定量限在0.4~0.5μg/kg之间。平均回收率在85%~120%之间,日内和日间变异系数小于8%。该方法检测限和定量限均低于AVM在动植物源性食品中的最高残留限量(Maximum Residue Limit,MRL),具有快速、简便、灵敏度高、重复性好、特异性强、溶剂消耗少等优点,适于大量样品的快速检测,能够满足药动学分析和常规残留检测任务。为了考察不同给药方式的区别,本研究采用安全浓度以内的2μg/L3次连续药浴和6μg/L单次药浴给药方案,研究了两种方式下阿维菌素在水体中消除,在异育银鲫体内蓄积和消除变化规律。结果显示,阿维菌素在水体中消除呈一级指数衰退消除,消除半衰期(t1/2)为63h,240h时浓度下降到0.5μg/L以下。阿维菌素在异育银鲫血浆和肌肉中的含量均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血浆中药物浓度远高于肌肉中的含量。2μg/L连续3次药浴组和6μg/L一次药浴组血药峰浓度(Cmax)分别为34.97、66.62μg/L,其曲线下面积(AUC0-t)分别为9871.2(μg/L·h)和18119.6(μg/L·h);两组药浴肌肉中达峰浓度分别4.42μg/kg和15.80μg/kg,其AUC0-t分别为641.9(μg/kg·h)和4271.0(μg/kg·h)。与2μg/L连续3次药浴组相比,6μg/L一次药浴组阿维菌素在血浆和肌肉中的蓄积作用更加显著。以10μg/kg作为阿维菌素在肌肉中最高残留限量,选择95%的置信区间计算异育银鲫肌肉组织中休药期,本研究中2μg/L连续3次药浴组肌肉的休药期为295.4h,6μg/L一次药浴组肌肉的休药期为454.5h。为进一步探究阿维菌素在不同水产动物、不同组织中的的蓄积和消除规律,了解阿维菌素在养殖水环境中的迁移、分布、和消除规律,本文还研究了阿维菌素在模拟养殖水环境中的归趋行为。实验结果显示阿维菌素在鲫各组织中均有分布,而河蟹仅在其鳃中检测到阿维菌素,血淋巴、肝胰腺、肌肉均未检出阿维菌素。除了在水生动物体内的蓄积作用之外,水体中的阿维菌素会不断地向底泥和伊乐藻中转移,其在伊乐藻中的蓄积作用较为明显,在底泥中的蓄积作用相对较弱。阿维菌素在水体、底泥和伊乐藻中的消除半衰期分别为63、115.5、346.5h。终上所述,阿维菌素在水产养殖中泼洒使用以后,药物在驱虫杀虫的同时也会直接作用于水体中养殖动物等非靶标生物,能被水产动物吸收、富集,影响到水产品的安全。同时,鲫、河蟹对阿维菌素的吸收和处理方式不同,可见阿维菌素对不同水产动物的影响差别较大。此外,阿维菌素在水环境中的迁移、分布、蓄积和消除规律等归趋行为为阿维菌素在水产养殖中安全使用评价提供了基础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