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是在个人兴趣和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存在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并结合影视心理学、电影美学、文化研究等其他跨学科理论方法,来对电影中的“逃离”主题进行归纳、研究,力图将电影中“逃离”类型的形而下归纳和“逃离”内涵的形而上意蕴的把握结合起来,从而对电影中的“逃离”主题的审美文化意义进行系统的概述和总结。当然,本文中所说的“逃离”,绝不仅仅是简单的结果意义上的逃离,更重要的是一个过程、状态的描述,体现在电影中,它实际上包含了人类逃离意识产生的根源(逃离命运、逃离情感、逃离过去、逃离时代、逃离囚笼、逃离灾难、离开自己)、寻求救赎的途径和无法逃避的现实(逃无可逃)三个方面。在这种意义上,逃离是蛰伏,是等待,更是自我意识的反叛和摆脱现状纠缠的渴望,是复归,是救赎。这也正是“逃离”的审美文化意义所在。全文包括结语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论述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及此主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水平,讲述“逃离”主题之所以会成为电影的永恒主题的原因所在,并以此凸显出本论文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的创新之处。第二部分是对“逃离”主题的神话、象征意义进行追溯,同时,对人类的生存困境和电影思维的审美救赎作用进行分析,从而点出“逃离”是人类自我救赎的途径,这也是它的审美文化价值之所在。第三部分则是结合具体影片阐述我所归纳出的电影中逃离主题,这也是本文的主体部分。“逃离”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也是电影文化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它是为现代文明社会遭遇生存困境的我们设置的形而上的皈依之所,一条救赎之路。它是作为现实世界的对立面而出现的精神载体,与现代文明社会构成一种张力关系,也为遭遇生存困境的人类设想了一个虚拟化的精神家园,以求达到灵魂的自救。但是,归根到底,这种逃离是没有结果的。它似乎更具有审美文化价值,可以传达和表现现实世界,却无法从现实中真正突围。结语部分则阐明“逃离”是一场失落的人类救赎之路。人类终究无法抵达真正的灵魂栖息地,获得心灵的归属与庇护。表现在电影中即是主人公们在一番痛苦、忧郁、激愤和一路逃离之后,最后往往都会以一种平常心态来面对或融合于他们质疑和厌恶的现实,在既定的答案面前退回到认可和自足的心态,这些恰恰暴露了作为逃离主体的虚弱和迷惘,并且带有宿命意味的逃无可逃也是对逃离之路的消解,永在逃离而又逃无可逃的矛盾是人类生存之境的永恒困惑,虽然这是一个无解的悖谬,但我们却很难不被感动。“逃离”永远不会终结,人类的勇气和永不放弃梦想与希望的信念将“逃离”变成一场狂欢。也许电影不是人生,但我们的人生,未必不能活成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