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27年国共关系破裂时,通过国民革命解放工农民众的理想已化为泡影,中共必须独立掌握革命的领导权,重新审视中国的国情、解释其革命的性质,为革命制造动力,使中国的各个阶层、各种人群都明了自己在这场革命中所要扮演的角色。在国民革命期间,中共建立的革命话语体系未能全面超越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框架,“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的主题都未能充分体现出来。1927年以后,一方面中共大量借用俄国的革命学说,使自己的话语体系逐渐丰满;另一方面,俄式话语不能完美匹配中国国情的问题也困扰着中国革命者。在革命理论与实践行动“鞋不适脚”的困境下,中共建设苏维埃革命政权的过程中暴露出种种问题,并在反围剿战争失利后被迫走上长征的道路,革命力量遭受了重大损失。但也正是惨痛的教训迫使共产党人深刻反思了俄式革命话语的得失,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诞生,最终建立起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话语体系,在抗战爆发的前夕将阶级革命与爱国斗争结合,凝聚了革命的力量。本文试图还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革命话语的发展变化的历史过程,全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革命话语建构的大背景,主要说明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在政治上的困境和理论建构上的障碍,解释来自苏俄、共产国际的外部影响和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内部影响;第二部分是革命话语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涵革命所要建立的国家形态、革命依靠怎样的手段实现、革命依靠哪些阶级的力量来实现等,兼论遵义会议前后革命话语的变化;第三部分探讨革命话语建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特点;第四部分总结了中共在这一时期创造和完善革命话语积累的经验教训,主要突出中共对中国国情的解读和把握,以及成功地将俄式话语转化为中国特色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