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师范类和非师范类专业的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以他们对教师职业的选择为研究内容来验证社会认知职业理论在我国大学生群体中的适用性,并试构建出大学生选择教师职业的社会认知模型。
论文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问题的提出: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以及研究的整体思路。第二部分理论综述:重点介绍了社会认知职业理论的基本思想、理论模型和研究现状等。第三部分研究方法:介绍了预备研究、研究对象、测量工具以及对测量工具的信度和效度评价。第四部分研究结果:共包括两个研究,一是大学生选择教师职业的基本情况研究;二是大学生选择教师职业的社会认知模型研究。第五部分分析与讨论:具体分析大学生选择教师职业的基本情况及大学生选择教师职业的社会认知模型研究结果。第六部分研究总结:对整个研究的结论、创新及局限进行了总结,探讨了研究结果对培养教师人才的启示,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作了展望。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总体上社会认知职业理论适用于我国大学生选择教师职业的决策过程,具体结论如下:
1.大学生选择教师职业的基本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的教师职业兴趣在性别上有显著差异,而教学方面的学习经验、自我效能、结果期待和职业目标在性别上的差异并不显著;在专业类别上,师范类和非师范类大学生在教学方面的学习经验和职业目标上的差异显著,在自我效能和结果期待上的差异不显著。
2.大学生选择教师职业的社会认知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社会认知职业理论基本适用于我国大学生群体选择教师职业的决策过程,可分别构建出师范类和非师范类大学生对教师职业目标决策的社会认知模型:
师范类大学生的学习经验对自我效能有显著的直接影响,对结果期待有显著的直接和间接影响;自我效能对结果期待和职业兴趣都有显著的直接影响,对职业目标也有显著的直接和间接影响;职业兴趣对职业目标有显著的直接影响;结果期待对职业目标的直接影响显著,但对职业兴趣的直接影响不显著。此外,与社会认知职业理论不同的是,研究发现了在师范类大学生选择教师职业的社会认知模型中,学习经验对职业兴趣有着显著的直接影响。非师范类大学生的学习经验对自我效能有显著的直接影响,对结果期待有显著的直接和间接影响;自我效能对结果期待有显著的直接影响,但自我效能对职业兴趣和职业目标的直接影响不显著;结果期待对职业兴趣有显著的直接影响,对职业目标有显著的直接和间接影响;职业兴趣对职业目标有直接影响。与社会认知职业理论不同的是,研究发现了非师范类大学生在选择教师职业的社会认知模型中学习经验对职业目标有显著的直接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