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中晚期云冈、龙门石窟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l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对北魏中晚期云冈石窟与龙门石窟中具有代表性的窟龛造像的对比研究,来探讨北魏中晚期各种文化的交融。在写作过程中,通过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文献学、艺术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在前人对云冈石窟与龙门石窟两大世界文化遗产的研究成果上,通过对两大石窟的比较研究来分析北魏中晚期的文化融合现象。文章主体共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言。对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背景、石窟寺的起源、云冈石窟与龙门石窟进行简要说明,并介绍了本文的选题意义及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为北魏中晚期历史背景概述以及云冈石窟与龙门石窟的分期。主要介绍了北魏中晚期的历史、云冈石窟与龙门石窟的开凿背景、云冈石窟与龙门石窟的分期情况。第三部分为云冈石窟与龙门石窟的造像比较。笔者选取了北魏中晚期云冈石窟与龙门石窟中具有代表性的窟龛造像进行描述,并对其造像异同进行比较。比较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云冈一期与云冈二期对比;云冈一、二期与龙门北魏造像对比。从最能表现窟龛造像特点的石窟形制及窟内造像这两个方面作为切入点进行比较。第四部分为石窟中的文化交流。主要为北魏时期的云冈石窟与龙门石窟中的文化融合现象。第五部分为结语。在我国的石窟艺术不断中国化的进程中,始终有三种文化在不断的交融。其一是外来文化,主要为印度地区的佛教文化;其二是我国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文化;其三是我国中原地区文化。正是这三种文化的不断交融,才造就了我国特有的佛教石窟艺术面貌。
其他文献
龙山至二里头时代,一般是指中国文献记载的夏代及其以前的尧舜禹时代,其中龙山时代代表了公元前3000~2000年之间的考古学文化;而二里头时代的绝对年代为公元前2000年~前1500年,
徐渭狂狷人格的形成是有其时代背景和哲学思想基础的。基于“利人皆圣”的平等意识,形成了徐渭蔑视权贵、傲世独立的人格风范;基于“本体自然”的自由意识,形成了徐渭“疏纵
本文以扁案一审判决书为视角,试论我国内地裁判文书说理性,并针对我国内地的裁判文书说理的文化沙漠化现象,思索如何通过借鉴台湾地区反思内地自身,从而开拓我国内地裁判文书
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下,信息技术呈日新月异的发展态势,并在多个行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对人们日常生活工作产生深远影响。档案管理作为各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必不可少的
目的了解新国家标准《食用盐碘含量》实行后南京市江宁区居民碘营养状况,探讨科学补碘防控策略,持续消除碘缺乏病。方法 2014年-2016年每年对全区按东、南、西、北、中划分为
假如人都是天使,就不需要任何政府。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外来的或者内在的控制了。——麦迪逊2007年,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就曾指出:“中央与地方关
<正>在招标采购项目中,不少项目本意是想公开招标,公开招标接连失败后,才转为竞争性谈判的。面对这些一波三折的项目,招标方在转竞争性谈判方式时,应把握好程序和方法,否则,
【正】 邵燕祥在《人与美》(《光明日报》1989年1月6日)一文中指出:对于人体美,正如对美和美感一样,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派,不同的人们,从不同的审美层次和审美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