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山云杉(Picea schrenkiana var.tianschanica)是我国新疆天山山地森林中分布最广、蓄积量最大的树种,是构成新疆森林生态系统的主体,对维持新疆山地乃至区域生态系统平衡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等方面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森林凋落物作为连接植物与土壤养分循环的“纽带”,具有增加土壤肥力、促进营养物质循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保持水文生态效应及森林碳循环的作用。本文沿天山山脉选择处于不同经度的5个地点(昭苏、新源、呼图壁、天池、奇台)的天山云杉林分的地表凋落物作为研究对象,测定并分析天山云杉凋落物的储量、持水特性、营养元素含量的地理变异规律。结果表明:1)5个地点天山云杉凋落物总储量变化在(8.48±0.52)~(11.10±0.33)t·hm-2之间,其储量大小顺序为天池>奇台>昭苏>呼图壁>新源。凋落物单位面积储量呈现东部地区(天池、奇台)>中部地区(呼图壁)>西部地区(昭苏、新源)的规律。2)呼图壁、天池和奇台3个地点凋落物的未分解层储量大于半分解层的,并且未分解层储量与半分解层储量间无明显差异(p>0.05),但呼图壁地区凋落物未分解层及半分解层储量与天池和奇台地区相应的分解层间储量具有显著差异(p<0.05);奇台和天池2地点凋落物的未分解层储量小于半分解层的,未分解层储量之间差异也不显著(p>0.05)。3)天山云杉凋落物的持水量与浸水时间存在对数关系:Q=k ln(t)+p;吸水速率随浸水时间的增加呈递减趋势,二者之间存在幂函数关系:Y=ktn;持水率随着浸水时间的增加呈递增趋势,二者之间存在对数函数关系:S=k ln(t)+p.4)5个地点天山云杉凋落物的总持水量、持水率的大小排序均为呼图壁>新源>天池>昭苏>奇台,且每一地点的天山云杉凋落物半分解层的持水量和持水率均大于未分解层的。而云杉凋落物最大吸水速率大小排序为新源>昭苏>呼图壁>天池>奇台,并切.新源地区凋落物最大吸水速率与其它4个地区的之间具有显著差异(p<0.05)。5)天山云杉凋落物养分元素含量在5个地点间存在差异,C素含量以奇台地区的最高,N素和P素以呼图壁地区的为最高,K、Ca、Mg含量均以昭苏地区的为最高。其中,5个地点天山云杉凋落物未分解层的C素含量均大于半分解层的,N、P、Ca和Mg素含量均小于半分解层的。6)从西到东天山云杉凋落物C/N与C/P变化趋势是一致,均呈现先降低后逐渐升高的趋势,其大小顺序依次为新源、昭苏、呼图壁、天池和奇台,切.未分解层的C/N和C/P均大于半分解层。7)5个地点中,昭苏地区总碳储量最大,天池地区的最小,其大小顺序是昭苏>奇台>新源>呼图壁>天池:碳密度最大的是奇台地区,为4.17tC/hm2,最小的新源地区,为2.28tC/hm2,其大小排序为奇台>天池>呼图壁>昭苏>新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