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实验一探究肯否判断反应方式应用于自我参照加工程度效应研究的可行性以及人称代词“我自己”、“其他人”作为不同自我相关程度刺激的科学性。实验二采用模拟间谍接头的方式将被试分为涉案组、知情组、无辜组,利用实验一的方法探究三组被试自我参照加工程度效应的差异,找出甄别涉案组、知情组、无辜组的方法。方法:实验一选取21名大学生为被试,实验设计采用2自我相关类型(“我自己”、“其他人”)×2反应方式(“是”判断、“否”判断)的被试内设计,利用Eprime2.0呈现刺激并记录被试的反应时和正确率。实验二选取39名大学生为被试,实验设计采用涉案程度3(涉案组、知情组、无辜组)×自我相关类型2(“我自己”、“其他人”)的两因素混合实验设计。通过E-prime2.0呈现刺激,利用Neuroscan 64导Ag/AgCl电极帽同步记录被试的脑电数据。结果:实验一:不同自我相关类型差异显著,“我自己”的正确率高于“其他人”,反应时短于“其他人”,肯否判断反应方式差异不显著。实验二:行为数据方面,正确率涉案组“我自己”和“其他人”差异显著,“我自己”高于“其他人”;知情组差异边缘显著,“其他人”高于“我自己”;无辜组差异不显著。反应时涉案组差异显著,“我自己”短于“其他人”;知情组和无辜组差异不显著。脑电数据方面,在P2成分上,知情组“其他人”比“我自己”波形更正,无辜组“我自己”比“其他人”波形更正;在P3成分上,涉案组和知情组“其他人”比“我自己”波形更正,无辜组“我自己”比“其他人”波形更正。结论:1.肯否判断反应方式不会对自我参照加工程度效应的研究结果造成干扰。“我自己”和“其他人”人称代词可作为高自我相关刺激和低自我相关刺激的表征。2.行为数据可以甄别涉案、知情、无辜,脑电数据中,P2成分对于区分涉案、知情、无辜并不敏感,P3成分对于甄别无辜者更为有效。3.自我威胁程度与案件相关记忆影响自我参照加工程度效应:涉案组在高自我威胁状态下自我加工优势消失,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自我相关程度低的刺激获得更多认知资源;知情组在案件记忆与自我相关程度高的刺激不一致时,对案件信息的再认更具加工优势,自我加工优势消失;无辜组自我威胁程度低,无案件相关记忆,表现出自我参照加工程度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