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经济和信息全球化背景下,城市化发展进程速度加快,同时也伴随产生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如何实现以最小的生态损耗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实现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是当今建设新型城镇化中面临的重要课题。
本文以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西藏、港澳台地区)作为研究区域,以2007-2016年城市化水平及生态效率水平相关数据作为基础,采用传统统计分析方法、核密度估计分析、ArcGIS空间分析对我国城市化各类子系统及工业、农业生态效率水平进行时空演化规律研究。将城市化发展及生态环境的关系转化为城市化与生态效率的关系,探讨我国各省份城市化水平和工业、农业生态效率的协调程度及关联度。
研究结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在分析我国城市化水平时空格局问题上,运用熵值法,建立人口、经济、空间、社会城市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测算各省城市化各类子系统水平得分。结果表明:从时间上看,考察期间我国城市化各子系统水平增长迅速,增速差异较大,各评价子系统之间差异较大。从空间上看,我国城市化水平空间分布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和非均衡性,相同城市化水平类型地区分布具有显著集聚性的特征。各子系统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沿海发达省份。从地域上看,我国各区域城市化发展存在一定差距,区域间各子系统发展差异较大。
在分析我国生态效率水平时空格局问题上,采用超效率DEA方法,建立工业、农业生态效率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测算各省工业、农业生态效率水平得分。结果表明:从时间上看,考察期间我国工业、农业生态效率水平变化程度不大。我国工业生态效率整体高于农业生态效率。从空间上看,生态效率水平差异总体呈现逐年缩小的趋势,整体上呈现集聚态势。生态效率水平较高的地区数量较少,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从地域上看,我国各区域工业、农业生态效率差距较明显,区域内部发展不均衡。
在研究我国城市化与生态效率关系上,将城市化水平与生态水平进行梯度划分并匹配,研究2007与2016年各省城市化和生态效率的协调问题,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评价城市化水平及生态效率之间的关系。从人口、经济、空间、社会不同城市化角度,定量分析我国城市化水平与工业、农业生态效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从匹配程度上看,我国各省的城市化水平梯度与生态效率梯度的匹配程度相对较好,但在中、低水平匹配,还需要加强发展,提高综合竞争实力。从关联度上看,各类城市化水平与农业生态效率的关联度大于与工业生态效率的关联度。各类城市化水平与生态效率关联度差距较明显。
本文以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西藏、港澳台地区)作为研究区域,以2007-2016年城市化水平及生态效率水平相关数据作为基础,采用传统统计分析方法、核密度估计分析、ArcGIS空间分析对我国城市化各类子系统及工业、农业生态效率水平进行时空演化规律研究。将城市化发展及生态环境的关系转化为城市化与生态效率的关系,探讨我国各省份城市化水平和工业、农业生态效率的协调程度及关联度。
研究结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在分析我国城市化水平时空格局问题上,运用熵值法,建立人口、经济、空间、社会城市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测算各省城市化各类子系统水平得分。结果表明:从时间上看,考察期间我国城市化各子系统水平增长迅速,增速差异较大,各评价子系统之间差异较大。从空间上看,我国城市化水平空间分布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和非均衡性,相同城市化水平类型地区分布具有显著集聚性的特征。各子系统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沿海发达省份。从地域上看,我国各区域城市化发展存在一定差距,区域间各子系统发展差异较大。
在分析我国生态效率水平时空格局问题上,采用超效率DEA方法,建立工业、农业生态效率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测算各省工业、农业生态效率水平得分。结果表明:从时间上看,考察期间我国工业、农业生态效率水平变化程度不大。我国工业生态效率整体高于农业生态效率。从空间上看,生态效率水平差异总体呈现逐年缩小的趋势,整体上呈现集聚态势。生态效率水平较高的地区数量较少,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从地域上看,我国各区域工业、农业生态效率差距较明显,区域内部发展不均衡。
在研究我国城市化与生态效率关系上,将城市化水平与生态水平进行梯度划分并匹配,研究2007与2016年各省城市化和生态效率的协调问题,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评价城市化水平及生态效率之间的关系。从人口、经济、空间、社会不同城市化角度,定量分析我国城市化水平与工业、农业生态效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从匹配程度上看,我国各省的城市化水平梯度与生态效率梯度的匹配程度相对较好,但在中、低水平匹配,还需要加强发展,提高综合竞争实力。从关联度上看,各类城市化水平与农业生态效率的关联度大于与工业生态效率的关联度。各类城市化水平与生态效率关联度差距较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