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市化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形成了诸多城市群和城市圈。透过这一结果的过程我们发现,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欠发达地区劳动力流向发达地区就业,不仅如此,城市像磁场的中心把周围的“零碎要素”给吸纳成一体从而形成了合力创造巨大的财富。与此同时,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非常多,城市容纳劳动力的空间有限,一部分大城市在吸纳完规模经济的好处后便进入了规模不经济阶段,这些城市便出现了边际收益递减至0甚至为负。城市综合征便呈现了——住房问题、交通问题、环境卫生问题、人们健康状况恶化等等,城市户口不再是人们炫耀的光环。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乡村地域空阔,空气清新洁净,环境绿色优美。但是乡村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人们不得不去挣得收入来融入到交换经济中来,结果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的过度流出导致各项事业停滞不前。城乡的不协同,结果便形成了一边“旱灾”另一边“水灾”的局面。找到问题的症结后,要使城乡协同发展就必需及时治理“灾害”,使遭受“旱灾”的一方有“雨水”的滋润而遭受“水灾”的一方实行分流以降低“洪峰”压力。基于此,本文通过对新生劳动力回乡就业意愿调查发现,多数被调查者还是选择避开城市的就业和生存压力。导致他们回乡的因素是城市住房价格过高以及物价水平居高不下,就业和升迁竞争压力大,而且回乡所在地的县域经济也发展良好,对他们吸引力强,幸福指数高于城市。在新生劳动力逆动的背景下,如何才‘能使农村(本文所指农村为广义农村,包括地级市、县等)较好吸纳他们成为关键。笔者认为,进行适当的产业空间配置很重要,在大范围上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动力,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审时度势积极引导,促进一些产业要素回流至农村。城市的问题通过发展农村来解决,而农村的滞后借助城市分流契机来发动,结果达到城乡协同发展。本文共有六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内容和方法以及可能的创新点。第二章为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部分,通过分门别类展现了国内外关于本论文课题研究成果和不足。第三章为相关概念界定和所采取的模型基础,提出了新的分析框架。经济运作过程综合表现为劳动力流动,以劳动力流动为研究逻辑起点,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劳动力流动必然催生产业的空间配置和结构变迁,最终的结果是区域间差距缩小至趋同,也即本文所提的城乡协同发展。第四章为实证研究部分。本章在获取相关数据的基础上通过构建二元选择模型得出了新生劳动力存在逆动趋势。第五章为基于新生劳动力逆动条件下的产业空间配置。在本章分为4个部分,每一部分都凸显出本文的创新。如在关于产业转移这一部分,笔者并非赞同产业转移现象,并分析了其原因。着重论述了产业近距离配置,也就是城乡产业转移的问题。在本章最后又分析新兴产业与新生劳动力结合的问题。第六章为总结部分。该部分归结出了本文涉及的若干命题,突出了应有的创新点。论文的特色:第一,提出了诸多新概念、新理论和新方法,为构造理论大厦打好基础。第二,建立了新的分析框架,大有创造新理论之妙,这是本文最大特色。第三,着眼于改革开放30年来实践中出现新的问题和难题,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时效性。第四,凸显了前瞻性和前沿性。最先提出了我国劳动力流动的三阶段划分思想。经过一年的研究和写作,终于完成了硕士毕业论文,怎兴奋二字了得。但是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以及受制于实践发展水平,在若干问题上还存在疑虑和不足,望诸位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