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矿区复垦植被叶片光谱特征及叶绿素含量反演研究

来源 :江西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j123456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稀土主要应用于尖端科技和军工领域,是国家战略性资源。赣州是离子吸附型稀土矿的主要产区,稀土开采长期以来其采用的溶浸工艺,剖开原始地表并将大量浸矿液体注入土壤,造成了矿区地表植被毁损,引发水土流失、土壤酸化、沙化等环境问题,植被自然恢复困难,主要依赖人工复垦。由于稀土开采引起的土壤物理化学性质的改变,导致复垦植被生长困难、生长状况极差,严重制约着复垦矿区的生态环境恢复。由于植被受外界干扰,自身结构发生变化使光谱曲线发生局部变化,能够用来判断植被的生长情况。因此高光谱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监测作物胁迫情况下的生长状况,在稀土矿区复垦植被胁迫监测方面展现了较大潜力。本研究通过获取稀土矿区复垦植被与正常植被的光谱数据和叶绿素含量,分析不同环境胁迫下的光谱特征,并利用多种变换方法提取细微差异的光谱特征,与叶绿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合多种线性和非线性数学方法进行复垦植被叶绿素估算模型构建和比较,筛选出适合复垦植被的最佳估算模型。研究结果如下:(1)对不同环境胁迫下的植被进行光谱对照分析发现:在原始光谱上,复垦植被的可见光范围光谱反射率明显高于正常植被,复垦植被在“红谷”位置均出现红移现象。在一阶导数光谱上,不同环境胁迫下的在导数光谱变化上大致相同,只有在520 nm、700 nm波长位置处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小波变换中,在d5尺度时,不同环境胁迫下的植被曲线的小波系数值出现相交情况,能明显区分胁迫状态。分数阶微分处理使得复垦植被的反射率大幅度超过正常植被,差异极大,随着分数阶的增加,两者之间的差异逐渐缩小;(2)分析各光谱数据与叶绿素含量的相关性,筛选出针对矿区复垦地中六种植被的敏感光谱信息。除了湿地松之外,其他复垦植被的敏感光谱特征参数在原始及一阶导数光谱、分数阶微分、小波变换均有分布,主要的光谱特征分布在550 nm、690 nm、710 nm附近,属于可见光和近红外范围。不同植被的敏感光谱参数存在异同;(3)分别采用植被指数、PLSR以及随机森林算法构建复垦植被叶绿素含量估算模型。在43种植被指数中筛选相关性最高的五个,分别于每种植被建立单植被指数和多元回归分析估算模型,红叶石楠和山茶的估算精度最高。随机森林估算模型为复垦植被叶绿素三种估算模型中的最佳模型。湿地松的相关性最低,预测精度最差,主要原因可能是叶片形状导致测量数据的误差。
其他文献
稀土-过渡族金属间化合物因其丰富的物理性质一直备受人们关注。这类化合物独特的磁性源自于稀土元素中部分填充的4f电子,这些电子具有良好的局域性。在稀土过渡族金属间化合物中,局域磁矩主要受到Rudermen-Kittel-Kasuya-Yosida(RKKY)相互作用和晶体场效应(CEF)的影响,产生了丰富的磁结构、磁性相变以及磁热效应(MCE)、磁电阻(MR)等物理效应。在固态制冷领域,基于磁热效应
对于一些在强度、导电性、耐热性、延展性方面都有较高要求的高端领域,如工业机器人手臂、无人机、电机转子等。现有的高强高导材料都不满足相应的性能要求,而铜银合金在这些方面却展现出了其巨大的优势。本文采用“连续熔炼-上引连铸”的新方法制备了Cu-2Ag合金杆坯、板坯及Cu-3Ag合金板坯。结合固溶、时效、退火、轧制、拉拔等工艺制备了Cu-2Ag合金线材和Cu-2Ag、Cu-3Ag合金板材。利用拉伸试验、
热障涂层是一种多层复合结构,界面是应力集中部位,也是引起涂层剥落的关键原因。粗糙界面形貌能提高涂层的结合强度,但是会引起界面应力集中。因此,本文主要针对平衡界面微观形貌和应力集中问题开展研究,目的在于探究界面微观形貌对应力应变分布与裂纹演变行为的影响。本文使用超音速等离子喷涂技术制备热障涂层,利用激光在粘接层与陶瓷层界面构筑沟槽织构,借助拉伸-数字图像相关法实验获得了拉伸过程中涂层表面应变分布,结
Sm2Co17永磁材料具有高的居里温度、优越的综合磁性能和良好的环境稳定性,被广泛应用于国防军工、航空航天、高铁等领域。本论文分别通过熔体快淬和放电等离子烧结技术(SPS)制备了Sm2Co17基合金条带和磁体,研究了元素添加、烧结工艺、热处理工艺及热变形工艺对Sm2Co17基合金的微观结构、永磁性能、高温性能及热稳定性的影响。首先,利用熔体快淬技术制备了Sm24.6Co50Fe17.4Cu5.7Z
当前稀土永磁二次资源回收再用具有强烈的迫切性,仅在钕铁硼生产过程中,就会产生约30%的废料,其中含有30%左右的稀土元素。并且,这些产品有使用年限,到期失效,也会产生含有大量稀土的废弃物,中国占比60%以上,且报废量逐年增加,大量永磁废料急需合理处置。此外,在我国市场中,稀土氧化物供不应求,供给缺口逐年扩大,尽管回收利用不能完全缩小需求和供应之间的巨大差距,但从长远来看,回收的二次供应可以满足近5
中熵合金是近年来涌现出的新型金属材料,其独特的结构和性质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广泛关注。传统的等原子比Fe Co Cr Ni和Fe Co Cr Ni Mn高熵合金为FCC结构的单相固溶体,其塑韧性良好,但强度较低,难以满足工程结构材料的使用要求;此外,大量昂贵的Co、Ni等合金元素的使用,极大增加了合金的制备成本,进一步限制了其工业化应用。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在Fe Co Cr Ni高熵合金的基础上,基于
全过渡族型(all-d-metal)Ni-Mn-Ti基磁相变合金是近几年才被发现的一类新型Heusler合金体系,在磁场或应力驱动下能够发生马氏体相变并伴随有丰富的磁功能性质,包括磁驱形状记忆效应、磁热效应、弹热/压热效应、磁电阻、磁致应变等,在许多前沿领域比如固态制冷都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但由于发现时间较短,all-d-metal Heusler合金体系的结构及其物性的研究仍不够完善,因此对al
作为高强度和高电导率铜合金中极具发展潜力的铜合金,Cu-Cr-Zr合金广泛用于电子,电力和交通运输领域。对于Cu-Cr-Zr合金的研究和发展,国外已经生产出成熟的合金牌号产品,中国这些年对于Cu-Cr-Zr合金发展也不断追赶,但我国由于起步较晚我国生产出Cu-Cr-Zr合金距离国外的合金产品仍有较大差距。在面对上述情况下,我们需要对Cu-Cr-Zr合金成分和加工的工艺继续探究,以期实现合金在组织、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领域不仅需要Cu合金具有优良的强度硬度和导电性能,同时还要确保Cu合金具有高的抗软化温度。本文探究不同Ni、Ti原子比例和Ni、Ti总含量对Cu-Ni-Ti合金性能的影响,包括硬度、电导率和抗软化温度,并结合热力学计算和扫描透射等方法分析了合金的微观组织,得出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热力学计算得知,Ni3Ti相存在于CuNiTi+FCC+Ni3Ti三相区和FCC+Ni3Ti两相区
铁磁材料是机械制造领域广泛采用的基础材料。特别是装备的主承力结构均由铁磁材料制造,服役时承受极其复杂的工况载荷,这极易产生疲劳损伤,导致灾难性事故发生。如何对铁磁性构件进行定量损伤检测一直是工程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金属磁记忆检测技术在铁磁材料的早期损伤检测方面极具潜力,但因其微观物理机制尚未澄清,直接影响了磁记忆技术的量化应用,因此本文从应力及组织结构变化诱发磁记忆现象出发,探索其微观物理机制。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