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

来源 :同济大学文法学院 同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fastcandmu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农民工”是指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民,即其农民的身份没有或未能得以 转化,却在城镇从事非农产业经营乃至居住生活。农民工职业上是工人,或游离 于工人和农民之间(农忙时从事农业生产,农闲时从事非农生产),但他们的身 份仍然是农民,具有“两栖”的特点:一部分时间生活在城镇或当地的非农产业 部门,另一部分时间回到他们的家乡,从事农业生产。我国农民工最早出现在 20世纪80年代初期,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后,我 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持续进行着跨省区、跨县市的地域性转移,形成一股无法抗拒 的潮流,这股潮流被称为“民工潮”。 目前,农民工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主力军,是我国宝贵的人力资源,大量 涌入城市的农民工促进了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数量的增多,提高了我国城市化 水平,增强了城市的综合实力,在为城市居民的生活提供方便的同时,增加了收 入,提高了自身素质。但与此同时,农民工也给城市带来了许多消极的影响,例 如,加重城市交通负担、恶化城市居住环境、造成社会治安问题、导致土地荒芜, 并使农业的基础地位受到冲击等等。 如何有效开发与管理农民工这一人力资源,是目前十分紧迫的问题。本文在 对农民工的就业状况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借鉴各省市的实施办法和经验,从 农民工的城市就业环境、就业培训、社会保障三个方面,提出了开发与管理农民 工人力资源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民工、人力资源、就业、培训、社会保障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各界越来越关注民生,人们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如何实现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尤其是保证地方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对促进和谐社会构建和社会稳定、政治均衡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然而在我国分权式财政管理体制下形成的财政竞争使得地方政府财政支出产生偏差,地方政府财政支出被绝大部分投入到能在较短的时期内对GDP增长产生显著效应的基础设施等项目上,甚至是进行重复建设,而只有少量的财政
本文依据进口贸易促进经济增长这一主线,遵循进口商品结构优化推动经济增长这一思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重点探讨改革开放后我国按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的进口商品结构的
1 信任:信心:信念n.faith  2 采用;采纳;收养vt.adopt  3 拥有;具有;支配vt.possess
作为一种经济活动,国际贸易从一开始就有着同国内经济活动不同的特点,由于内外经济的相互影响、传导、渗透,由于国际贸易法律法规总的要求,始终存在着主权国家政府对国际贸易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