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性农药丙环唑立体异构体稻田环境行为及其生物活性、毒性研究

来源 :沈阳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34次 | 上传用户:czhaoguo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手性农药不同立体异构体之间对靶标生物的生物活性、对非靶标生物的毒性以及在植物体和环境中的降解行为往往存在很大差异,传统意义上的农药风险评估通常将手性农药视作一种化合物,得到的数据缺乏准确性,给环境安全带来隐患。丙环唑是稻田中广泛使用的一种三唑类广谱内吸手性杀菌剂,然而在对映体水平上系统研究丙环唑的活性、毒性以及在稻田立体环境行为尚属空白。首先探讨了丙环唑四种立体异构体的分离方法。正相HPLC条件下,利用OD-H或AD-H手性色谱柱,通过优化分离条件,丙环唑四种异构体得到了完美分离;在UPC2-MS/MS检测体系下,利用Chiralpak(?) IA-3,3μm手性色谱柱,通过优化质谱、合相等条件,实现了丙环唑四种异构体短时间内的基线分离。并成功建立了水稻植株、水稻土及稻田水等五种基质中同时检测丙环唑四种异构体的手性UPC2-MS/MS方法,方法的准确度、灵敏度、精密度等均符合实验要求。其次,利用建立的分析方法研究了丙环唑异构体田间条件下在稻田体系中的立体选择性降解行为。结果表明,在水稻嫩株中丙环唑异构体降解速率最快,稻粒中降解最慢。在水稻嫩株中,立体选择性降解最为明显,老熟茎秆次之,而稻粒、稻壳中较弱。在水稻植株中,均表现为(+)-丙环唑-B和(-)-丙环唑-A优先降解。在稻田水和稻田土中丙环唑的降解均未出现明显的对映体选择性。研究了实验室条件下3种水稻土中丙环唑异构体的立体选择性降解行为。有氧条件下,丙环唑(-)A和(-)B优先降解,海南水稻土最明显;无氧条件下,没有显现或仅显现出微弱的对映体选择性,丙环唑(+)A和(+)B优先降解;灭菌条件下无对映体选择性。三种培养条件下,丙环唑立体异构体构型稳定,无相互转化。第三,研究了丙环唑异构体在7种溶剂的光化学降解,结果表明,丙环唑4个异构体无相互转化现象发生,其光解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在六种有机溶剂中,以甲醇中的光解速率最快,乙醇次之,异丙醇中光解最慢。排除光解产物的干扰,四种异构体光解速率差异不显著。最后,测定了丙环唑立体异构体对水稻5种致病菌(稻瘟病菌、稻恶苗病菌、稻纹枯病菌、稻立枯病菌、稻曲病菌)的生物活性及对斜生栅藻和大型溞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丙环唑异构体的生物活性对稻恶苗病菌的差异最大,活性EC50值相差最高达23.47倍;稻曲病的差异最小,活性EC50值相差2.43倍;四种单体的活性次序因病菌而异。丙环唑四种异构体的急性毒性差异不大,对斜生栅藻毒性最低的ECso值是最高的2.25倍(72h)和2.13倍(96h),对大型溞毒性最低的48h-EC50值仅为最高的1.48倍。基于研究结果,不建议开发使用丙环唑单一光学纯异构体。
其他文献
应用γ-PGA制剂(固体含γ-PGA8%,液体含γ-PGA3.5%),以圆盘造粒、掺混包裹两种结合方式生产不同γ-PGA浓度的复混肥,在肥料生产当日及存放30天,90天,180天分别测定肥料中γ-P
基于对高速公路景观指标体系的分析,提出了建立集数学计算功能和空间分析功能为一体的高速公路典型路段景观评价综合模型,利用可视化技术建立路段仿真模型来进行直观的空间分析
关于路桥工程路面水害问题,国内各大城市采取了多种措施进行防治,其中使用频率最高,防治效果相对较好的当属路面防水层或封层设置。本文从路面防水层施工的一般规定入手,对公
介绍了一种在多个相互正交的子载波上并行传输数据的技术——正交频分复用(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s)技术,主要研究与探讨了基带OFDM调制解调技术的基
能源短缺以及由能源生产、消费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成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两大难题,寻找清洁能源已是当前的紧迫任务。H2因其无色、无味、无毒且燃烧后仅生成H20而被认为是理想
“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想问题、作判断、出措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依法推进改革的重要思想,对于我们用法治引领、推动、规范、保障改革,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同时全面夯实依
报纸
近年来,随着城市污水处理的普及,污泥处理量日益增长,利用高效机械化反应器进行快速堆肥具有堆肥效率高,可控性强的优点,因此成为污泥堆肥处置技术中的研究热点。本课题组致
Flash动画是互联网催生的新兴视觉媒介,从诞生至今已有十数年的时间。目前,Flash动画已经发展成为网络上最为流行的多媒体表现形式,也广泛的应用到了日常的教育教学之中。它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才流失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较大影响。本文根据专业消防施工企业的特点,对该类企业人才流失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