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距大跨公路隧道围岩力学性态及稳定性研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dal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高等级公路的飞速发展,公路隧道数量日益增多,在山区狭窄地带和城市郊区修筑隧道时,由于地形的限制与土地开发利用之间的矛盾,隧道净距满足规范的最小净距非常困难,尤其桥隧相连、城市隧道互通工程更是如此。另外,由于城市交通量的日益扩大,要求隧道的跨度也越来越大。近距大跨公路隧道正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新型隧道结构型式。论文结合重庆金山大道西延段花沟隧道典型工程,采用现场测试、理论分析、人工智能、数值仿真以及非线性系统理论等方法,系统地论述了近距大跨公路隧道围岩力学性态及稳定性问题。论文的主要工作有: (1)对典型近距大跨公路隧道花沟隧道进行监测方案设计,根据现场监控量测成果及围岩变形破坏特点,从大跨单洞的破坏模式出发,提出了近距大跨双洞公路隧道的5种主要变形破坏模式。鉴于其破坏模式,对影响稳定性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 (2)把现有岩体强度理论按剪切屈服条件分为单剪、八面体剪应力以及双剪强度理论三大系列,分析了现有岩体强度理论各自的优缺点。综合考虑隧道开挖时岩体的各种力学性能,在双剪强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卸荷非线性岩体强度理论,并用相关的岩石三轴实验资料对该理论进行了验证。 (3)通过分析现有隧道围岩力学参数识别方法中存在的问题,根据近距大跨公路隧道的施工方法及围岩变形特点,提出了在参数识别时基准位移的选取方法、样本的建立方法以及改进的人工智能识别网络,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隧道围岩力学参数的智能识别系统,并用花沟隧道的现场量测成果对该系统进行了验证。 (4)通过对各种工况下近距大跨公路隧道的平面数值仿真分析,对不同施工方案下隧道开挖的施工顺序进行了优选,分析了围岩各项指标随净距的变化规律、不同侧压力系数对隧道围岩变形的影响及偏压情况下隧道开挖的优选顺序。通过三维数值仿真,分析了单洞和双洞情况下隧道开挖掌子面的空间力学效应。 (5)采用非线性系统理论-突变理论对近距大跨公路隧道中夹岩柱失稳破坏机理进行了分析。并结合上述变形破坏模式和数值仿真分析研究成果,从变形、强度等方面综合提出了中夹岩柱的稳定性判据。 在上述研究中,将变形破坏模式、智能识别、数值仿真以及稳定性判据与现场量测成果对比,结果表明,研究成果与实际量测成果相吻合,说明文中的研究成果是合理可信的,对近距大跨公路隧道实际工程的决策、设计和施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其他文献
本论文主要研究了将具有中空结构硬硅钙石二次粒子和具有纳米孔结构SiO2气凝胶采用真空复合结合超临界干燥技术制备硅酸钙复合纳米孔超级绝热材料的方法,将此复合材料制成的纳
近几十年来,桩基完整性的低应变检测以其原理简单,操作方便,经济适用的特点被工程界广泛的认可和接受,并在国内乃至世界上的桩基检测领域得到了大规模的使用了。但是,在桩基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与有限单元法的发展,使得结构的计算与分析日趋精细合理,对工程设计和研究工作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本文就是在这种环境下,对预弯组合梁进行非线性分析,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现代工程向着超高层、大跨和重载方向发展,传统的混凝土技术己经无法适应现代工程的要求。高强高性能混凝土已广泛应用于工程建设中,而从工程结
以无机纳米氧化铝(Al2O3)粒子与聚偏氟乙烯(PVDF)溶液共混,采用相转化法流延成膜,制备无机改性有机高分子板式超滤膜。用杯式超滤装置考察了无机纳米粒子的含量对改性膜性能的影响
充分利用结构三维特性的空间结构是二十世纪建筑技术中一项最重大的发展。我国空间结构起步于六十年代,八十年代以来,空间结构在工业建筑中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进一步加强了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工业与民用建筑的规模日益扩大。为满足使用功能和生产工艺上的需要,一些超高、超长的建筑物不断涌现。由于工程量庞大,这些工程往往不能在一个年度
目前,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成为城市化过程中解决城市用地紧缺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深大基坑不断涌现。在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地下连续墙成为深大基坑常用的围护结构形式之一。深
本文根据砌体结构加固的基本理论、计算分析和设计方法,在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首先对常用的砌体加固方法进行了分析,对现有的工程应用广泛的砌体加固方法进行了研究,对设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路网建设速度加快,桥梁发展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高速公路、城市立交工程的大规模建设,大大促进与加快了斜梁桥的迅速发展。据统计,在我国现有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