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玻璃体切除联合保留中心凹内界膜剥除术治疗病理性近视黄斑劈裂的临床疗效。 方法: 收集从2015年01月至2016年12月就诊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杭州院区)的病理性近视黄斑劈裂患者15例15只眼。病理性近视黄斑劈裂定义为等效球镜为-6.00D或眼轴长度>26.5mm,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证实存在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出现层间分离。所有患者均接受玻璃体切除联合保留中心凹内界膜剥除术ILM保留中心凹剥除联合C3F8填充术。观察比较术前术后的最佳矫正视力( 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 BCVA)、黄斑中心凹厚度(central fovea thickness,CFT)及黄斑形态学的变化。术前术后的BCVA的比较采用Wilcoxon 符号秩检验,CFT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黄斑形态转归使用卡方检验和Fisher精确概率检验。随访时间均大于12个月。 结果: 1.研究纳入男性4人4只眼(26.67%),女性11人11只眼(73.33%)。平均年龄55.33±8.34岁,术前屈光不正等效球镜平均值为-13.84±7.71D,眼轴平均值为29.29±1.85mm。平均随访时间为14.60±7.25个月。术眼的术前屈光不正等效球镜度数与眼轴长度成正相关(r=-0.606,p<0.05)。 2.黄斑中心凹厚度:平均CFT从术前的576.00±185.32μm降至到末次随访的258.60±175.22μm(p=0.002<0.05),较术前显著降低。 3.最佳矫正视力:平均LogMAR BCVA从术前0.95±0.64提高至末次随访的0.46±0.43 (p=0.001<0.05),较术前明显提高。 4.黄斑区形态改变:根据OCT图像,术前分为单纯神经上皮层劈裂( retinoschisis,RS)5只眼(33.33%),黄斑劈裂伴中心凹视网膜脱离( foveal detachment,FD)6只眼(40.00%)和黄斑劈裂伴板层黄斑裂孔( lamellar macular hole,LMH)4只眼(26.67%)。 术后12只眼(80.00%)黄斑劈裂消失,2只眼(13.33%)黄斑劈裂好转,1只眼(6.67%)黄斑劈裂未好转,三型之间术后黄斑劈裂形态转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4>0.05)。术后15只眼(100%)均可见保留的ILM,根据保留区ILM的形态进行分类:1型:ILM为纤细的高反射条带无增厚;2型:ILM增厚但未引起黄斑中心凹形态改变;3型:ILM增厚皱缩并引起黄斑中心凹形态改变。术后保留区ILM形态变化与术前MF分型无明显相关性(p=0.617>0.05);且对术后视力变化无影响(p=0.360>0.05)。 5.并发症:1只LMH型眼术后发生全层黄斑裂孔,随访期间未发展成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 结论: 玻璃体切除联合保留中心凹内界膜剥除术治疗病理性近视黄斑劈裂促进劈裂腔复位,恢复黄斑区的正常结构和生理功能,提高患者视力安全有效。术后保留的ILM出现增厚皱缩与术中残留的玻璃体后皮质相关。保留中心凹内界膜剥除应根据患者自身情况进行个体化选择,保留的范围、方式仍需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