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甲状腺癌作为最常见的内分泌恶性肿瘤,近年来,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增长。截止到2020年,在全球范围内,甲状腺癌发病率在全部恶性肿瘤中约占3%,排名第9位,而在全球女性人群中,甲状腺癌发病率更是高居第5位。甲状腺癌根据病理分型可分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ncer,PTC)、滤泡状癌(follicular thyroid cancer,FTC)、髓样癌(medullary thyroid cancer,MTC)和未分化癌(anaplastic thyroid cancer,ATC)四种类型。其中,甲状腺未分化癌发病率仅占全部甲状腺癌的1-5%,但其分化程度低、病程快、预后差而且恶性程度最高,一年生存率不足20%。而且甲状腺未分化癌的侵袭性和转移性极强,常伴颈部淋巴结转移、周围组织器官侵犯和全身转移等,严重者可危及生命。由于甲状腺未分化癌对手术治疗、内分泌治疗以及放化疗等传统治疗手段有一定的抵抗力,因此,探索一种甲状腺未分化癌的新型治疗方法对于改善患者的病情以及生活质量是至关重要的。光热治疗是一种新型治疗手段,其可以通过用近红外光照射肿瘤部位,使肿瘤部位的光热剂吸收近红外光并将光能转化为热能,引起肿瘤部位温度迅速升高以杀灭肿瘤细胞,并且不会对周围正常组织产生明显伤害。由于光热治疗具有无侵入性、可控性、副作用少的优点,在肿瘤治疗方面具有巨大潜力。而且对于甲状腺癌这种较为浅表层次的肿瘤来说,组织对光源的干扰较少,光照能够达到更好的组织穿透效果,光热治疗可以发挥更好的治疗效果。本研究通过在上转换纳米颗粒(UCNP)表面涂覆一层具有近红外光吸收性质的聚合物聚多巴胺(PDA),并通过对得到的UCNP@PDA核壳纳米颗粒表面负载具有靶向作用的化疗药物乐伐替尼(lenvatinib),从而制备得到了UCNP@PDA@Lenvatinib多功能纳米复合物。该纳米复合物通过在808 nm近红外激光的照射下可以使肿瘤部位的温度升高并进一步释放化疗药物来达到使肿瘤细胞凋亡及坏死的目的,对于甲状腺未分化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方法:1、合成与表征UCNP、UCNP@PDA、UCNP@PDA@lenvatinib纳米颗粒,使用TEM电镜观察纳米颗粒的形态与分布,并测量其粒径及电势,测定其紫外吸收光谱及UCL光谱。2、通过对UCNP@PDA纳米颗粒进行1.8 W/cm~2,808 nm近红外光照后,评估其光热性能,测定并计算光热转换效率,评估其光热稳定性。3、使用MTT法测定UCNP@PDA@lenvatinib纳米颗粒经光照后的细胞毒性,并使用calcein-AM、PI进行与纳米颗粒共培养并光照后的活死细胞染色。4、对C643甲状腺未分化癌的荷瘤小鼠通过尾静脉注射UCNP@PDA@lenvatinib纳米颗粒并对其进行光照后,观察纳米颗粒在肿瘤部位的分布,观察并记录肿瘤部位的温度变化。5、对C643甲状腺未分化癌的荷瘤小鼠通过尾静脉注射纳米颗粒,观察并记录肿瘤的生长曲线。6、评估纳米颗粒在体内的生物安全性。结果:1、制备得到的UCNP、UCNP@PDA、UCNP@PDA@lenvatinib纳米颗粒均呈球形结构,大小均一、分布均匀,UCNP粒径为78±1 nm,电势为-16.5 m V,UCNP@PDA粒径为124±1 nm,电势为-1.38 m V。紫外吸收光谱证实了在UCNP@PDA@lenvatinib纳米颗粒上PDA和乐伐替尼的成功负载。2、UCNP@PDA纳米颗粒的光热转换效率为30.7%,具有良好的光热性能以及光热稳定性。3、UCNP@PDA@lenvatinib纳米颗粒经光照后具有强烈的细胞毒性。4、UCNP@PDA@lenvatinib纳米颗粒在注射入荷瘤小鼠体内经光照后8小时在肿瘤部位分布最多,光照后肿瘤部位的温度迅速升高。5、UCNP@PDA@lenvatinib纳米颗粒经光照后对肿瘤生长有显著抑制作用。6、UCNP@PDA@lenvatinib纳米颗粒在体内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结论:本研究成功制备UCNP@PDA@lenvatinib纳米复合物,该纳米复合物具有良好的光热性能,可在1.8 W/cm~2808 nm近红外光照射后温度迅速升高使肿瘤细胞凋亡及坏死,在体内可以对肿瘤生长产生显著的抑制作用,而且其生物安全性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