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备UCNP@PDA@lenvatinib纳米复合物用于化疗—光热联合治疗甲状腺未分化癌

来源 :吉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甲状腺癌作为最常见的内分泌恶性肿瘤,近年来,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增长。截止到2020年,在全球范围内,甲状腺癌发病率在全部恶性肿瘤中约占3%,排名第9位,而在全球女性人群中,甲状腺癌发病率更是高居第5位。甲状腺癌根据病理分型可分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ncer,PTC)、滤泡状癌(follicular thyroid cancer,FTC)、髓样癌(medullary thyroid cancer,MTC)和未分化癌(anaplastic thyroid cancer,ATC)四种类型。其中,甲状腺未分化癌发病率仅占全部甲状腺癌的1-5%,但其分化程度低、病程快、预后差而且恶性程度最高,一年生存率不足20%。而且甲状腺未分化癌的侵袭性和转移性极强,常伴颈部淋巴结转移、周围组织器官侵犯和全身转移等,严重者可危及生命。由于甲状腺未分化癌对手术治疗、内分泌治疗以及放化疗等传统治疗手段有一定的抵抗力,因此,探索一种甲状腺未分化癌的新型治疗方法对于改善患者的病情以及生活质量是至关重要的。光热治疗是一种新型治疗手段,其可以通过用近红外光照射肿瘤部位,使肿瘤部位的光热剂吸收近红外光并将光能转化为热能,引起肿瘤部位温度迅速升高以杀灭肿瘤细胞,并且不会对周围正常组织产生明显伤害。由于光热治疗具有无侵入性、可控性、副作用少的优点,在肿瘤治疗方面具有巨大潜力。而且对于甲状腺癌这种较为浅表层次的肿瘤来说,组织对光源的干扰较少,光照能够达到更好的组织穿透效果,光热治疗可以发挥更好的治疗效果。本研究通过在上转换纳米颗粒(UCNP)表面涂覆一层具有近红外光吸收性质的聚合物聚多巴胺(PDA),并通过对得到的UCNP@PDA核壳纳米颗粒表面负载具有靶向作用的化疗药物乐伐替尼(lenvatinib),从而制备得到了UCNP@PDA@Lenvatinib多功能纳米复合物。该纳米复合物通过在808 nm近红外激光的照射下可以使肿瘤部位的温度升高并进一步释放化疗药物来达到使肿瘤细胞凋亡及坏死的目的,对于甲状腺未分化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方法:1、合成与表征UCNP、UCNP@PDA、UCNP@PDA@lenvatinib纳米颗粒,使用TEM电镜观察纳米颗粒的形态与分布,并测量其粒径及电势,测定其紫外吸收光谱及UCL光谱。2、通过对UCNP@PDA纳米颗粒进行1.8 W/cm~2,808 nm近红外光照后,评估其光热性能,测定并计算光热转换效率,评估其光热稳定性。3、使用MTT法测定UCNP@PDA@lenvatinib纳米颗粒经光照后的细胞毒性,并使用calcein-AM、PI进行与纳米颗粒共培养并光照后的活死细胞染色。4、对C643甲状腺未分化癌的荷瘤小鼠通过尾静脉注射UCNP@PDA@lenvatinib纳米颗粒并对其进行光照后,观察纳米颗粒在肿瘤部位的分布,观察并记录肿瘤部位的温度变化。5、对C643甲状腺未分化癌的荷瘤小鼠通过尾静脉注射纳米颗粒,观察并记录肿瘤的生长曲线。6、评估纳米颗粒在体内的生物安全性。结果:1、制备得到的UCNP、UCNP@PDA、UCNP@PDA@lenvatinib纳米颗粒均呈球形结构,大小均一、分布均匀,UCNP粒径为78±1 nm,电势为-16.5 m V,UCNP@PDA粒径为124±1 nm,电势为-1.38 m V。紫外吸收光谱证实了在UCNP@PDA@lenvatinib纳米颗粒上PDA和乐伐替尼的成功负载。2、UCNP@PDA纳米颗粒的光热转换效率为30.7%,具有良好的光热性能以及光热稳定性。3、UCNP@PDA@lenvatinib纳米颗粒经光照后具有强烈的细胞毒性。4、UCNP@PDA@lenvatinib纳米颗粒在注射入荷瘤小鼠体内经光照后8小时在肿瘤部位分布最多,光照后肿瘤部位的温度迅速升高。5、UCNP@PDA@lenvatinib纳米颗粒经光照后对肿瘤生长有显著抑制作用。6、UCNP@PDA@lenvatinib纳米颗粒在体内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结论:本研究成功制备UCNP@PDA@lenvatinib纳米复合物,该纳米复合物具有良好的光热性能,可在1.8 W/cm~2808 nm近红外光照射后温度迅速升高使肿瘤细胞凋亡及坏死,在体内可以对肿瘤生长产生显著的抑制作用,而且其生物安全性良好。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对36名在本中心放射源活度不同时接受近距离治疗的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近期疗效、远期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回顾性分析,探索放射源活度对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收集2017年11月至2018年4月于吉林大学第二医院接受近距离治疗的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将符合条件的患者根据其接受近距离治疗时放射源活度高低分为低放射性活度组与高放射性活度组。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测量并计算其近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人体成分与外周血炎症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识别高危人群,为癌症的有效预防和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对2013年05月至2017年07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肿瘤中心肿瘤科收治的初治乳腺癌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患者一般资料:年龄、身高、体重、人体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分子分型、实验室生化指标: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白蛋
背景与目的:原发性浆细胞白血病(primary plasma cell leukemia,p PCL)是一种罕见、具有高度侵袭性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发生率约为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的0.5%-4%。尽管近年来对其治疗手段不断更新、强化,但p PCL患者疾病缓解率、生存期仍不如MM。目前,p PCL的临床数据大多来源于小型回顾性研究,结果间异质性较大,对其独特的临床、
背景与目的:HDP是全球范围内母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若不能及时辨判、干预,会对母儿生命安全造成巨大威胁。目前HDP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清晰阐明,已有研究表明孕前BMI肥胖及孕期体重增加不良是HDP的独立危险因素,已有较多关于孕前BMI和GWG与母婴不良妊娠结局的研究,但是针对HDP孕妇的研究结果很少。基于上述研究背景,本研究通过对临床病例资料的收集、整理、归纳,试图分析孕前BMI和GWG对HDP
目的:总结59例子宫穿孔(uterine perforation)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子宫穿孔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及诊断治疗要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优化诊疗方案,为临床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2013年1月至2021年1月9年间收治的经手术治疗明确诊断为子宫穿孔的59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应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SPSS 25.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宫颈残端癌的手术,术后放化疗及根治性放化疗等治疗方案的治疗疗效,并且明确宫颈残端癌预后的影响因素,为宫颈残端癌的个性化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10月1日至2020年1月1日期间在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完成根治性手术或者根治性放化疗的宫颈残端癌患者58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经病理学证实,其中12例患者经单纯手术治疗,14例患者术后联合放化疗,32例患者经过
目的:探讨与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相关的母体高危因素,筛查并早期识别与HIE有关的高风险孕妇,从而优化终止妊娠时机,改善母婴预后。研究资料及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01月至2019年12月分娩HIE患儿的孕产妇(排除因胎儿畸形或个人原因引产者)共计100例,分为A组(轻度HIE组)47例及B组(中重度HIE组)53例。采用非参数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的独立危险因
背景: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和人类平均寿命的延长,恶性肿瘤患者数量逐年升高,恶性肿瘤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重要疾病。放射治疗是恶性肿瘤最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适用于大多数恶性肿瘤。研究统计,超过50%的恶性肿瘤患者在病程中需接受放射治疗。然而,放射线在消灭、抑制肿瘤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破坏了正常的组织和器官,导致副反应的发生。放射性皮肤损伤是接受放疗患者常见的副反应之一,95%的患者在接受放疗过程
农产品销售是农村村民重要的经济来源,然而在现实中农产品实现营销的一系列过程却存在着诸多的困境。本文基于4P理论,通过实地考察与调研,发现王湾村农产品营销在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市场营销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