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ncRNA-MALAT1调控ERK/MAPK信号通路抑制胶质瘤细胞增殖和侵袭的实验研究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chengshisan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胶质瘤是成人最常见的脑肿瘤之一,同时也是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尽管术后给予规范的个体化放疗和化疗等综合治疗,但由于其快速增殖、具有高度侵袭潜能及对放疗、化疗的耐受,胶质瘤患者的预后仍较差,其中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的平均生存期只有14.6个月。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长链非编码RNA(lncRNA)的异常表达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复发、预后等密切相关。lncRNA是一类长度超过200nt的非编码RNA,通过上调或下调其表达可以在表观遗传学水平、转录水平、转录后水平等影响基因的表达。据报道,lncRNA-MALAT1在多种人类恶性肿瘤中存在异常表达,并能通过相关的信号通路发挥致癌基因的作用。然而,关于lncRNA-MALAT1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水平、功能研究及可能的影响机制的报道极少。因此,我们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比较了lncRNA-MALAT1在人脑胶质瘤和非瘤脑组织中的表达差异,随后进一步探索了其对人脑胶质瘤增殖、侵袭能力的影响及相关机制。研究方法:(1)我们收集了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2010年3月至2013年4月手术切除的胶质瘤组织标本132例及非瘤脑组织20例,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比较了lncRNA-MALAT1在胶质瘤组织及非瘤脑组织中的表达水平;(2)以慢病毒为载体,在胶质瘤细胞株U87和U251中上调或下调MALAT1的表达水平;(3)在胶质瘤细胞株中改变MALAT1的表达水平后,采用CCK-8试验、免疫组化检测ki-67表达水平、流式细胞周期检测来评估MALAT1表达改变对胶质瘤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采用Transwell实验、明胶酶谱实验评估MALAT1表达改变对胶质瘤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同时,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MMP2、MMP9等与侵袭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4)将过表达MALAT1的U87细胞株及其阴性对照组在裸鼠皮下接种,比较成瘤组织的大小;同时将上述俩组细胞在裸鼠颅内接种,通过免疫组化检测ki-67及MMP2的表达水平,以评估malat1过表达对肿瘤增殖、侵袭能力的影响,并且我们进一步统计了颅内接种裸鼠的生存曲线。(5)提取过表达及低表达malat1的u87、u251细胞的蛋白,通过westernblotting,在肿瘤相关的信号通路中筛选出malat1异常表达后影响最明显的一条通路。结果:(1)qrt-pcr结果显示:lncrna-malat1在人脑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显著低于非瘤脑组织,其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不同级别的胶质瘤组织中表达无显著差异(p>0.05)。(2)cck-8实验、免疫组化检测ki-67表达实验、流式细胞周期检测实验的结果表明低表达malat1能促进胶质瘤细胞的增殖,而过表达malat1能抑制胶质瘤细胞的增殖;transwell实验及明胶酶谱实验结果表明低表达malat1促进胶质瘤细胞株的侵袭,反之亦反;westernblotting结果显示,在胶质瘤细胞株中malat1的异常表达主要影响的侵袭相关蛋白是mmp2。(3)体内实验中,malat1过表达使裸鼠皮下成瘤组织生长减缓,使裸鼠颅内成瘤组织ki-67及mmp2表达水平降低。同时,malat1过表达的u87细胞株接种于裸鼠颅内后其生存时间较其阴性对照组延长。(4)westernblotting结果显示:在胶质瘤细胞株中,malat1的异常表达对erk/mapk信号通路影响最显著,其主要是通过影响该信号通路中p-erk的表达水平来调控该通路的活性。结论:lncrna-malat1在胶质瘤标本中的表达比非瘤脑组织中的表达低,其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在不同级别的胶质瘤组织中其表达水平无显著差异;在胶质瘤细胞株u87、u251中,lncrna-malat1主要是通过erk/mapk信号通路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侵袭,发挥类似抑癌基因的作用。
其他文献
本文从当前烟草行业纪检监察工作现状,认识到加强烟草行业地市级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深刻分析当前地市级烟草行业纪检监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产生的原因,进一
苏区精神是红色革命精神之一,是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根据地培育、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本文基于“课程思政”视角,从苏区精神的核心内涵及时代价值谈起,论述了苏
地方高校办学自主权受身份属性和内部管理模式的双重影响。身份属性关系到外部资源投入,管理模式关系到内部权力配置,两者形成学术理想和社会需要、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博弈
在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企业的创新能力成为保持竞争力的重要实力,对于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也更加突出。为了能够有效吸引和保留创新型人才,应建立适合人才发展的创新型人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