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转型的不断深入,社会矛盾愈演愈烈和利益格局的不断变化,从城市到农村,治安乱象、违法犯罪不断增加,新型犯罪不断涌现,特别是治安管控较为薄弱的农村地区,成为滋生违法犯罪的新的“温床”,严重影响农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因此,如何有效的减缓社会转型对农村社会所造成的冲击力,为农村地区稳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治安环境氛围,理论界和实战部门都在不断的研究和探索,提出“构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设想,并逐渐“安营扎寨”纳入国家发展规划,在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的发展初见雏形,全国各地农村在当地政府和职能部门的带领下,因地制宜的展开探索适合自己地区特点的农村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时代在进步,信息技术代表着一种全新生产力,不同于以往的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的特征,[1]它以其强大的社会穿透力和独特的便捷功能作用于从经济领域到社会建设领域,从生活领域到生产领域的所有领域,正是因此,世界各国纷纷向信息化抛出橄榄枝。但福祸相依,信息技术无法避免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为他们频频借以高科技手段、危害公共秩序和地区稳定提供了便利,其犯罪数量之多、危害范围之广已不容小觑,传统的治安防控体系在面对这种现代技术理性的冲击时“心有余而力不足”。中共中央顺势而为提出构建“立体化信息化治安防控”,强调引入信息化、数字化等现代科学技术,构筑社会治安立体防控,相对于城市治安防控建设来说,农村治安防控水平整体偏低,再加上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基层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等种种因素,信息化成果无法惠及广大农村地区治安防控构建,新农村建设遇到发展瓶颈。“新”的主要特征即信息化的理念没有得到充分体现。鉴于农村建设新形势、治安防控新需求和平安乡村建设新要求,将信息化作为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构建的重要战略资源,重塑新思维,整合农村治理资源,开创发展新模式,使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在技术上具备可操作性,逐步适应时代对防控工作的新要求。本文主要分为三章,第一章是对农村治安防控体系的相关理论的概述,包括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概念、构成要素、理论基础、价值与意义。第二章是信息化背景下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发展的概述,包括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遭遇的现实困境、面临的新挑战以及原因分析和构建实践。第三章提出信息化背景下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构建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及构建要求,总结出一条适应信息化时代潮流的农村治安防控体系构建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