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P在贝体中的积累及其对P-糖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

来源 :暨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anghu1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腹泻性贝毒(diarrheic shellfish poisoning,DSP)是一类常见的贝毒素,几乎所有发达国家都在本国海域发现和检出本类毒素。人类误食被DSP污染的贝类食品后可引起腹泻性中毒,并可引致肿瘤。但贝类对DSP毒素并不敏感,可通过滤食产毒藻而积累DSP,表明贝体内存在某种特殊的耐受或抗性机制使得贝体自身不受DSP毒素的毒害。因此,研究DSP耐受和抗性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本文以利玛原甲藻作为DSP毒素的来源,以其为饵料,通过室内滤食实验,探讨了DSP毒素在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体内的分布、积累以及排出情况,考查了染毒过程中和毒素排出过程中贝体鳃组织中P-糖蛋白基因的表达状况,分析了DSP毒素对P-糖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P-糖蛋白在双壳贝类耐受DSP毒素中的机制奠定了基础。研究结果显示,利玛原甲藻对翡翠贻贝的滤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利玛原甲藻的密度越高,其滤食率越低,呈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dose-responesrelationship),表明翡翠贻贝对利玛原甲藻的毒性相对比较敏感。毒素在翡翠贻贝不同组织中的分布不同,其中鳃组织的含量最高,占毒素总含量的64.2%,是消化腺的2倍。毒素积累阶段,翡翠贻贝鳃组织中DSP毒素显著增加,于第3 d时达到最高,呈明显的剂量和时间依赖关系。停毒后贝组织中毒素含量显著下降,表明毒素可迅速排出体外。DSP毒素能明显上调翡翠贻贝鳃组织中P-糖蛋白基因的表达,且随毒素在组织中累积含量的增加而增加,毒素累积的第3 d组织中毒素含量最高,同时P-糖蛋白基因的表达水平也达到最高。这些结果表明,翡翠贻贝对DSP比较敏感,并有一定的清除及耐受能力,P-糖蛋白可能在DSP毒素的耐受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其他文献
视力低下是我国青少年检出率最高的常见病,其中85%属近视。1985年以来,我国先后4次对全国大中小学生的视力状况进行了监测,结果显示,学生视力低下检出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近视发病
随着我国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B2C跨境电商已经如火如荼地出现在大众生活中,传统商业领域日益受到挑战的同时,B2C跨境电商企业面临着迅速崛起的新型商业形态所形成的竞争格局
目的:通过热原、急性毒性、溶血、皮内刺激、体外细胞毒性、潜在皮肤致敏性、沙门氏菌回复突变、染色体畸变(体内哺乳动物骨髓细胞微核实验)、精子致畸和亚慢性毒性试验对生
根据2002年学生体质调研公布的数据,对同年龄组撒拉族和汉族女生体质健康的特点、规律、发展趋势进行了对比和分析,为提高西部和高原少数民族的体质健康水平,为政府决策和制定学
据国家教委的一项调查报告证实,在调查的126万名大学生中,心理疾病患病率高达20.23%.医学生作为大学生群体中的一个特殊层次,既有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共性趋势,又有其职业定向的
自1988年8月24日国家教委、国家计生委发布《关于在中学开展青春期教育的通知》以来,学校性教育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了解学校性教育现状,可以更好地满足儿童青少年性健康的需
目的:8-羟基喹啉铜(Copper 8-quinolinolate,CuQ)是一种铜离子杀菌剂,在农业生产中使用广泛,可用于预防和控制真菌引起的农业病害。CuQ性质稳定,将其喷洒于蔬菜、水果等农作
为了解贵州省不同民族学生贫血状况,进一步探讨学生贫血防治措施,笔者于1991年、1995年和2000年分别对贵州省汉、苗、布依、侗族学生进行了调查,现分析如下.
汉语言文学专业所涉及的范围广阔,但是在传统教育教学过程中理论为重点的教学方式已经难以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与需求。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在不断提高,并且人才已经成为当前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