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腹泻性贝毒(diarrheic shellfish poisoning,DSP)是一类常见的贝毒素,几乎所有发达国家都在本国海域发现和检出本类毒素。人类误食被DSP污染的贝类食品后可引起腹泻性中毒,并可引致肿瘤。但贝类对DSP毒素并不敏感,可通过滤食产毒藻而积累DSP,表明贝体内存在某种特殊的耐受或抗性机制使得贝体自身不受DSP毒素的毒害。因此,研究DSP耐受和抗性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本文以利玛原甲藻作为DSP毒素的来源,以其为饵料,通过室内滤食实验,探讨了DSP毒素在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体内的分布、积累以及排出情况,考查了染毒过程中和毒素排出过程中贝体鳃组织中P-糖蛋白基因的表达状况,分析了DSP毒素对P-糖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P-糖蛋白在双壳贝类耐受DSP毒素中的机制奠定了基础。研究结果显示,利玛原甲藻对翡翠贻贝的滤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利玛原甲藻的密度越高,其滤食率越低,呈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dose-responesrelationship),表明翡翠贻贝对利玛原甲藻的毒性相对比较敏感。毒素在翡翠贻贝不同组织中的分布不同,其中鳃组织的含量最高,占毒素总含量的64.2%,是消化腺的2倍。毒素积累阶段,翡翠贻贝鳃组织中DSP毒素显著增加,于第3 d时达到最高,呈明显的剂量和时间依赖关系。停毒后贝组织中毒素含量显著下降,表明毒素可迅速排出体外。DSP毒素能明显上调翡翠贻贝鳃组织中P-糖蛋白基因的表达,且随毒素在组织中累积含量的增加而增加,毒素累积的第3 d组织中毒素含量最高,同时P-糖蛋白基因的表达水平也达到最高。这些结果表明,翡翠贻贝对DSP比较敏感,并有一定的清除及耐受能力,P-糖蛋白可能在DSP毒素的耐受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