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lf6a参与血流动力学调控斑马鱼尾部静脉丛修剪的研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yuyuse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血管网络是一个复杂、精细的三维网络,负责为机体提供氧气和能量的同时排出废物,是生物体内极其重要的组织器官。血管的过度生长、减少或者功能障碍都可能导致多个系统发生病变。血管网络在发育过程中尽管在不断形成,但其三维网络结构却在不断简化,分级逐渐明显。科学家们发现血管网络形成后的简化过程是由处于局部复杂网络中的血管融合或消失造成的,该过程也被称之为血管修剪,近年来吸引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通过利用小鼠视网膜血管、斑马鱼脑部血管、斑马鱼肠系膜血管等模型研究发现,血管修剪这一过程是在血流动力学因素的调控下,通过细胞的凋亡或重排等行为完成的。但是,至今为止还没有课题组利用斑马鱼尾部血管的模型对其血管修剪过程以及参与这一过程的分子机制进行研究。基于以上科学背景,本论文利用多种转基因斑马鱼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Morpholino敲降目的基因、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等一系列实验方法对斑马鱼尾部血管的修剪过程以及参与其中的遗传分子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结果如下:(1)斑马鱼尾部血管修剪过程的描述。首先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斑马鱼尾部血管在发育过程中(1dpf到9.5dpf)的形态变化。然后用Tg(fli:nGFP×flk1:mCherry)转基因斑马鱼统计其发育过程中尾动脉、尾静脉以及尾部静脉丛的细胞数量,根据数量变化规律将尾部血管的修剪过程划分为两个主要阶段:以血管融合为主的尾静脉确定阶段(1.5dpf至2.5dpf)、伴随细胞迁移和凋亡的尾部静脉丛退化阶段(2.5dpf以后)。最后利用斑马鱼整胚免疫荧光实验验证了以上结论的正确性。(2)血流动力学因素调控斑马鱼尾静脉的形成。首先利用血流抑制剂tricaine对斑马鱼胚胎进行处理,通过激光共聚焦观察到tricaine处理后斑马鱼胚胎的尾部静脉丛不能很好地进行融合形成正常的尾静脉。然后利用Time-lapse慢速拍摄的方法对尾静脉的确定过程进行了连续24小时(48hpf至72hpf)的观察,发现血流的有无能够诱导相邻静脉血管之间的融合。以上结果表明,血流动力学因素可以调控斑马鱼尾静脉的形成。(3)klf6a作为力学感受器调控斑马鱼尾静脉的形成。首先,通过体外力学加载的方法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施加不同大小的切应力,培养12个小时后进行qPCR实验,筛选出了表达量随切应力的升高而显著增加的Klf6。然后分别利用蛋白免疫印迹和细胞免疫荧光实验验证了其力学感受作用。其次,特异性沉默和敲除斑马鱼klf6a基因后在胚胎发育至3dpf时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进行观察,发现klf6a的缺失使得尾部静脉丛在形成过程中无法正常进行血管的融合与尾静脉的形成,从而导致整个尾部血管的血流发生紊乱。根据以上结果我们得出结论,klf6a作为力学感受器调控斑马鱼尾静脉的形成。本研究首次对斑马鱼尾部血管修剪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使其可作为一个新的血管修剪模型用于更多的研究。还筛选出了一个参与血管修剪过程的力学感受分子—Klf6,为后续更加深入的研究提供了方向。
其他文献
近段时间,奉化溪口镇新建村“赏梅游”又火了一把:一边是美景吸引游客络绎不绝前去参观游玩,一边是不少游客在微信朋友圈和网络论坛吐槽:通往新建村道路全天堵得水泄不通,在附近找
报纸
<正>201由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中国电影资料馆)主办的"新时期以来(1978~1999)的中国电影学术论坛",于2014年10月19日至21日在北京举行。这是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继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