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膀胱部分切除术、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钬激光膀胱肿瘤切除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疗效,探讨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最佳手术方式。方法:对2007-2009年间首次发病在我科手术治疗的327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进行跟踪随访,其中能跟踪随访到的且符合比较条件的有216例,对跟踪随访到的且符合比较条件的216例患者按手术方式不同进行分组,膀胱部分切除组62例,其中男性42例、女性20例,年龄22-75岁,中位年龄63岁;电切组90例,其中男性68例、女性22例,年龄20-82岁,中位年龄65岁;钬激光切除组64例,其中男性男性48例、女性16例,年龄18-81岁,中位年龄61岁;三组间膀胱肿瘤数目、大小、术前病理分期、分级经统计学分析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通过对术后肿瘤2年复发例数、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留置导尿管时间、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进行分析,比较三种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手术方法:膀胱部分切除组切除肿瘤周围2cm内正常膀胱壁,对靠近输尿管口周围2cm内的肿瘤连同输尿管一起切除,再植输尿管内留置双J管一月后拔出,术野蒸馏水浸泡5min后1-0可吸收线缝合膀胱切口,留置Fr20-22导尿管,接膀胱冲洗。电切组对于较小肿瘤则将肿瘤与其基底的部分膀胱壁一起切除深达肌层,对于较大的膀胱肿瘤先用电切刀将瘤体突出膀胱表面以上的肿物逐步切除,再切除基底部的肿物,切除基底部分应包含膀胱壁深肌层,最后切除肿瘤周围2cm内的正常膀胱壁组织,不同部位的组织应分别送病理,术后留置Fr20-22号导尿管,接膀胱冲洗。钬激光组对于小于1cm肿瘤直接气化;对大于1cm的膀胱肿瘤,沿肿瘤突出膀胱壁底部周围正常组织进行扇形切割,将肿瘤突出膀胱壁的根蒂部切断,不仅达到切断瘤体血供减少出血的目的,还有助于保持瘤体的完整性便于明确病理,更便于显露肿瘤基底部,继续切除肿瘤基底部深达肌层,最后用光纤对准肿瘤基底部及肿瘤周围2cm内正常膀胱壁组织进行气化切割,直至见到膀胱壁肌层为止,术后留置Fr20-22号导尿管,接膀胱冲洗。灌注方法:将吡柔比星30mg加入5%的葡萄糖注射液30mL溶解,所有患者均于术后24h内用50ml注射器自导尿管注入膀胱,注射后导尿管予以夹闭,嘱患者灌注后调整体位,依次为仰卧、左、右侧卧、俯卧位各10min,药物在膀胱内保留40min后松开夹闭的导尿管,前八周一周一次,后改为一月一次共计2年。随访方法:随访2年,嘱术后每3个月复查B超、尿细胞学或膀胱镜检查,对B超发现有异常者,进一步行膀胱镜检查如存在可疑复发病灶则行活检以明确有无复发。统计方法: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三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诊2年,膀胱部分切除组2年复发19例,钬激光组2年复发21例,电切组2年复发37例,三组间两年复发率无统计学意义(2=2.072, P>0.05);三组间膀胱痉挛例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部分切除组痉挛最严重(2=9.494, P<0.05)。电切组发生膀胱穿孔6例、闭孔神经反射15例但尚可一次完成手术,其余各组无此并发症;电切组与钬激光组不仅在手术时间、留置导尿管时间、住院天数比部分切除组短,而且出血量少、痛苦小、术后恢复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于给予药物灌注发生尿频、血尿不良反应者,给予减少药物剂量及碱化尿液后患者均可按时完成膀胱药物灌注疗程,没有患者因严重的灌注副作用而停止药物灌注。结论:1)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钬激光膀胱肿瘤切除术、膀胱部分切除术三组间术后2年的肿瘤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易发生膀胱穿孔及闭孔神经反射,膀胱部分切除术易发生膀胱痉挛并发症。3)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钬激光膀胱肿瘤切除术比膀胱部分切除术不仅具有手术时间短、留置导尿管时间短、住院时间短、而且具有出血量少、恢复快、痛苦小的优点。4)对于给予药物灌注发生尿频、血尿不良反应者,给予减少药物剂量及碱化尿液后患者均可按时完成膀胱药物灌注疗程,没有患者因严重的灌注副作用而停止药物灌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