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胶原多肽的纳米材料制备及吸附分离复杂体系中铀酰离子研究

来源 :西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jyas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制革废弃物的水解产物胶原多肽为材料,运用蛋白质化学、制革化学、分析化学以及化学工程等学科知识,分别通过杨梅单宁(BT)或/和水合氧化钛(HTO)对其进行改性修饰,制备了BSA-BT-NSs、HTO-BSA-NSs和NCFs-HTO-BT三种基于胶原多肽的纳米吸附材料,并研究其在含铀废水和海水两种复杂含铀水体中吸附分离UO22+的性能。在第一部分研究内容中,通过去溶剂法得到牛血清白蛋白纳米球(BSA-NSs)并固化BT,制备出吸附剂BSA-BT-NSs。在总剂量为10 k Gy至350 k Gy的60Coγ射线辐照下,BSA-BT-NSs结构基本稳定,对UO22+吸附容量最多降低11.588%。在模拟核工业废水中对UO22+吸附实验表明:BSA-BT-NSs对UO22+的最佳吸附pH为5.0;反应在300 min内达到平衡;对UO22+的最大吸附量为341.696 mg g-1;在多种矿物共存离子溶液中,BSA-BT-NSs对UO22+的分配系数Kd和选择率分别为2290.0 mL g-1和96.7%。表征分析发现:BSA-NSs与BT之间主要通过疏水作用、氢键以及共价交联结合;BSA-BT-NSs与UO22+的吸附归因于与BT的邻苯酚羟基的螯合,以及与BSA-NSs上含氮、含氧官能团的配位。在第二部分研究内容中,Ti4+在水溶液中的水解聚合形成HTO,形成的HTO借助与BSA-NSs骨架上的氨基、胍基等官能团之间的络合稳定负载在其表面,得到吸附剂HTO-BSA-NSs。在含有海杆菌的海水中培养14天后,HTO-BSA-NSs的纳米球结构完整,培养液中未发现海杆菌细胞。在铀加标海水中对UO22+吸附实验表明:HTO-BSA-NSs在弱酸性、中性和弱碱性海水均能有效捕捉UO22+;实验所得的最大铀吸附量为64.535 mg g-1;在共存离子加标海水中,HTO-BSA-NSs对UO22+吸附量达到0.562 mg g-1。HTO-BSA-NSs在海水中对UO22+的吸附主要归因于HTO与铀酰水合物之间的脱水缩合。在第三部分研究内容中,以纳米胶原纤维NCFs为原料,同时固化BT和HTO,制备了吸附材料NCFs-HTO-BT。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先HTO后BT的固化方式,且NCFs:HTO:BT用量比为10﹕1﹕2时,所制备的吸附材料呈深橘色且表现出更高的铀吸附容量。在加标海水中对UO22+的吸附实验表明,其在弱酸性、中性和弱碱性海水中均能捕捉有效UO22+,其吸附反应在180 min内达到平衡,实验所得的最大UO22+吸附量为100.644 mg g-1。在模拟核工业含铀废水中对UO22+吸附实验表明,其最佳吸附pH为5.0;反应在6 h内平衡;实验所得的最大铀吸附量为393.186 mg g-1,高于BT单独固化的UO22+铀吸附容量。多元共存离子废水体系中,NCFs-HTO-BT对铀吸附性能与pH相关,其分配系数Kd最高为6178 mL g-1,远高于BT单独固化的选择性。通过表征分析表明,NCFs-HTO-BT对UO22+的吸附主要归因于UO22+与HTO之间的脱水缩合、BT的邻位酚羟基之间的络合以及与多肽链上的氮氧官能团之间的络合。
其他文献
迄今为止,我国在46个城市启动垃圾分类工作,但法律制度建设依然存在不满足实践需求的情况。对于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法律制度的完善,“地方立法”很值得研究和关注。在环境治理
设X是p一致凸Banach空间,具有弱一致正规结构与非严格的Opial性质.又设C是X的非空凸弱紧子集.在适当的条件下,证明了C上每个渐近正则半群T={T(t):t∈S}都有不动点.进一步,在
经过筛选和连续传代,建立了稳定的猪瘟病毒野强毒株(CSFV22)感染猪肾传代细胞系(PK-15)的持续感染细胞模型,获得CSFV22-PK15病毒持续感染的传代细胞株.用免疫荧光技术、RT-PC
设U^n是n维复空间C^n中的单位多圆柱,Φ=(Φ1,…,Φn)是U^n自身的一个全纯映射。本文给出了多圆柱U^n上Bloch空间β(U^n)和小Bloch空间βo*(U^n)中的复合算子CΦ的本性模的估计,作
在20世纪80年代,针对美国当时教学和教师教育研究中“学科知识缺位”的弊端,舒尔曼(Shulman)提出了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简称PCK),旨在克服学科知识和教育学知识的人为割裂,强调学科知识在教学中的核心地位。舒尔曼提出PCK概念以来,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对于学科教学知识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中小学教师、地方师范院校以及新手教师与专家型教师
在实现基于移动Agent的分布式网管基本系统的基础上,分析了Agent系统所面临的安全威胁.针对Agent系统的特点,提出了一个完整的3层相互信任关系模型.深入研究了Agent系统的认证